登 陆注 册风格变换论坛帮助娱乐参考

总论坛公告
素食,放生,打坐就能代表正法吗?佛经才是验证正邪的标准!!!     显示用户列表 团队管理 佛运首页

   你的位置: 佛运论坛最新讨论区浏览当前帖子

    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950 位读者 
明悦

积分:302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32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推荐]参禅歧路—豁达空禅、主人公禅等似是而非之谬,就佛菩提道而谈。

离念灵知不是真心之下--范正新


前面一开头便说解脱道是三乘共道,不过虽是三乘共道,大乘菩萨所证的解脱并不一样;二乘圣人所证得的解脱是不能证得无余依涅盘的实际,而大乘菩萨所证得的解脱,却实证了无余依涅盘的实际。因此在说明了解脱道内涵之后就要说佛法另一大甘露法门──佛菩提道。

大乘佛菩提道是以明心为起步的,如果没有明心,虽然对三宝深信不疑,则所修的六度万行是外门修六度菩萨行,仍不是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也就是说二乘圣人所证得的解脱是不能证得无余依涅盘的实际,而大乘菩萨所证得的解脱则实证了无余依涅盘的实际,这个无余依涅盘的实际在《阿含经》中 佛称之为「涅盘之本际」,有时说「如」,有时候讲「实际、我、如来藏……」,有多种称谓。舍寿入了无余依涅盘的时候是五阴、十八界都灭尽了,无余依涅盘里唯一的一个法就是「实际」;这是将「名」与「色」灭除了,便成了完全的「无我」。「名」是说受、想、行、识(前七识),「色」就是五根身。五色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都舍弃了,受、想、行、识也都灭除了,就是无余依涅盘──十八界的自我都全部灭尽了,就没有前七识的存在,故无见闻觉知的「我」存在,也没有「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我」存在,只剩下「名、色」所缘的识──「名色因、名色本、名色习」之识,就是只剩下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离思量而独自存在,无所依倚。此时已无人间的痛痒、冷热、饥渴等等余苦存在,没有这些余苦作为所依,故称之为无余依涅盘。

第八识离见闻觉知,明心开悟了就是证得无分别心,所以当真善知识作法义辨正时如此说:「开悟的时候,其实照样有分别心,是不离原来的分别心,而找到『本来』就没有分别的真心第八识,祂与有分别的觉知心共同并行运作。」那些悟错了的大法师与居士们不明白,都说:「我们就是要修证无分别心嘛!所以你在那边听经闻法就是分别,你在那边说法就是分别,你在那里评论谁对谁错,那就是分别。如果想要证得无分别心,你就不要再起心动念,不要再分别谁对谁错了嘛!」把这样叫做无分别心,将意识觉知心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称之为真心,因为经中说「不知是菩提,六入不会故。」但他们不知经中也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若执一念不生叫做真心,这与白痴一般的处在不能了知诸法的境界中,有何不同?把此时像白痴一般的觉知心当作是真心的无分别,就悟错了。请问这些大师:「世尊在人间教化四十九年间,有没有分别?若言无分别,则是不实、谤佛之语;因为 佛若无分别,则又如何能观众生的根器?又如何度众生?又如何知道法义的错误而加以摧邪显正?」如果真心真的像木、石一般的无分别心,我们又何必辛辛苦苦的参究、寻觅?悟祂又有什么用呢?

佛菩提道甚深,极甚深,从入佛门至究竟成佛,其间有很多曲折,一不注意就会走入歧途而不自知,所以下面略说参禅的四种歧途:一、豁达空禅;二、主人公禅;三、以定心为禅;四、似是而非禅。

一、豁达空禅:

有些人听到错悟者之开示:「真如佛性是空性。」之后,自己又读了《金刚经》。因为误会了,又没真正的懂得 佛的真意,就说一切是空,以为跟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不久后就会说:「涅盘非因非果。」而拨无果──一切都空,哪有因果?认定「无心无物就是我们的心安住的地方」。这是以意识思惟空性,不知不见真如佛性具足一切法,这是豁达空禅。

他们自以为:一切都没有,什么都空,就是证得空性,「我只要不执着,只要没有烦恼,这就是证得空性」,就说:「我已经悟了,一切皆空,所以没有佛、没有祖师、老师,没有学生。」又说:「贪也是空,瞋也是空,一切都没有因果。既然没有因果,不贪白不贪,不瞋白不瞋。」然后就随三毒而行,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性障粗重。

这些人经常的口头禅是「一切皆空」,但是对于五欲却是很贪着;嘴巴却是贪好吃的,每天三餐如果没吃众生肉就难过;身行邪淫,却说:「没有果报呀!」若有明眼善知识向他们忠告、规劝,那他们就辩说:「你还有这个在呀!」善知识又规劝说:「你这个不是禅,你误会了,应当去向善知识请益、求开示。」他却辩说:「讲到禅字早就不是啦!我连禅都没有,你还跟我说禅?」像这样子一切豁达于空,拨无因果,称之为豁达空禅。

再举一例以说明更微细的豁达于空之现象。月溪「法师」临终时讲了一首偈:「讲经说法数十年,度生无生万万千。待等此日世缘尽,遍满虚空大自在。」最后这一句「遍满虚空大自在」是尚未了知真心之人的豁达空,不明白、没找到真心,而以意识思惟、揣摩真心的体性;因为《华严经》说「譬如真如犹如虚空,不动不转。」故就想:真如既然犹如虚空,那现在舍报以后不取五阴、不投胎,就跟虚空一般了,就遍满虚空。自以为如此就自在了,这也是豁达空禅。

真心固然犹如虚空,无形无物好像虚空一般,可是不等于虚空,不能说真如遍满虚空。若如此说则是「执我常遍,量同虚空」,执着真如这个我,时时刻刻都是普遍的存在,真如的本体犹如虚空、无有边际。这种说法错了!因为如果真如遍满整个虚空的话,则为何真如又住在大家──众生身之中,随之而使众生受种种的苦乐?

如果真如遍满虚空就应该不能起作用!如同水瓶中装满了水一样而不能动、不能转,祂又如何能随着五阴而支持五阴造作各种善恶、无记业?

如果真如遍满虚空,则大家的真如法身,岂不是与十方佛世尊相杂相入!?

若言:「我这个真如本体,与十方佛世尊是同一个。」则是不对的;因为遍满虚空必定与十方佛世尊相杂相入,而若相杂相入,就是一方已成究竟佛,一方还是未悟的凡夫众生,如此,则此凡夫众生都已成为十方佛世尊的一部份?又何必再求悟?

若言:「成为佛的一部份也没关系,因为我就是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就是我,我的本体从来与诸佛是同一个本体。」如果是这样的话则:一、世间若有一个人成佛时,应该所有人都成佛啊!二、若有一个人造作善、恶业之时,应该其它的人同时造善、恶业啊!三、若一个人在受报的时候,应该所有人同时在受报啊!

是故我们不可以说:「真如的体性遍满虚空」,而应当如广钦老和尚说:「无来亦无去。」因为祂不是物质、非是色法,一念可以到无量无数的世界去,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来有去是物质、是色法。因此若有人讲:「遍满虚空大自在」,这是意识思惟所得,是未明心──没有找到阿赖耶识的人;不明了阿赖耶识就是佛地真如的前身,而以意识思惟想象真如,便会有这种禅病──豁达空禅。

第二种歧路:主人公禅

在末法时期有很多修学禅法的佛子,不肯听从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不肯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在自修或精进禅七时,用语言文字在心里面自问自答:「参禅是谁?念佛的是谁?打坐的是谁?」这种在心里面自问自答的方式称作「弄识神」,是意识思惟、分析,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禅。古时候有一位瑞岩和尚,就误认为识神是真心:每天在高山悬岸边坐,一面呼叫自己:「瑞岩」,一方面又自己答:「喏!」并且吩咐自己:「惺惺着!」又自己答:「喏!」,然后又吩咐自己:「他日异时莫受人瞒!」又自己答:「喏!」。这是以能说、能听、能知、能觉的心做为真心,这就是主人公禅。(这位瑞岩和尚后来被岩头全豁禅师度了,后来也证悟真心,是一位圣僧)。

市面上有人出书,主张心灵无念就是真心:「如果心灵无念,可以保持一小时以上,那就是证悟。」其作者以心灵无念时,能知的那个心做为真心,不知这仍是意识心,是主人公禅。有知识在禅七时开示说:「各位都知道,香板的声音是怎么响起的,各位也知道香板的声音是怎么过去的,有声音、没声音,大家都知道、听到,这个听到和知道的一念心,就是觉性、就是佛性。大家仔细的去观察一下:这一念心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有没有男女相?有没有动相、静相?有没有时间、空间?」这是意识心不是真心,这位知识误解《楞严经》,正是主人公禅。

知道和听到的一念心是意识及耳识,不是真如,更不是佛性。这一念心是见闻觉知的心,凡夫感觉到祂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而事实上这一念心是因五阴而生,死后也必定会因五阴的散坏而消失掉,真心是不生不灭的、祂不会因五阴的散坏而消失,所以这一念心并不是真心。

这一念心刹那生灭相续不断,而这个耳识与意识是生灭的妄心,前念与后念的接续非常的迅速,相续不绝,只有死亡、沈睡无梦、昏迷、无想定、灭尽定时才中断,所以凡夫不能觉察到祂的虚妄,以为祂是不生不灭的。就好像透明的水管里流着很快的清水一样,因为水里面没有水泡间隙,感觉不到水流得很快。而这个能知、能觉的心,祂的刹那生灭不断,比急流的水还要快上百倍、千倍,所以凡夫不能觉察到祂的生灭,便以为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其次,听到及知道的一念心不是真心,因为有六尘中的了知即是妄心的缘故。南泉普愿大师开示:「道不属知与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天下聪明禅狐参不透,直心老实一点便能领悟。《维摩诘经》云:「非见非闻非觉非知。」可以确知:听到和知道这一念心不是真心,更不是佛性。佛性不是真心,真心不是佛性;真心与佛性非一非异,就譬如说灯与光明。真心是本体而佛性是真心的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所以体与用不可以混淆,而说真心就是佛性;就如光明是灯的作用,但是光不是灯;灯是光明的本体,光明是灯的性用,不能说灯就是光,光就是灯。不过,灯可以单独存在,而光明却必需要因为灯的存在才能存在。灯既不存,光将焉附?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相同的道理:没有灯就没有光,没有真心就没有佛性,故说真心是体,佛性是用。若是不清楚了知真心与佛性的体与用,亦无亲证真心,就会将能听能知的一念心误以为是真心,就会将妄觉误以为是佛性。

复次,佛性必须眼见为凭,不可以体会为义。有少部份人尚未亲证真心,就直接眼见佛性,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并不多。如果没有看话头的定力,也没先悟得真心,则必然会以能听能知的妄觉当作佛性,看起来好像是真黄金,其实是镀了金的黄铜。如果真正的悟得真心,并且也有看话头的定力,且福德资粮具足,则此人眼见佛性的因缘将很快成熟。若没有看话头的定力,虽然值遇真的善知识,也是没办法眼见佛性,就会以感觉或妄觉当作是佛性──将能听能知的这念心当作佛性。所以没有锻炼看话头的定力,虽然解悟佛性的名义,也是不能一念相应,眼见佛性。

《维摩诘经》云:「菩萨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若真正悟得真心,便能完全领悟这一句经文的真义。不是那些以能听、能知之心为真心所能知;一切五通仙人,声闻、缘觉也不能知道。

能听能知之心是意识,意识虽然没有男女相,但祂仍然不是真心;而眼识、耳识、鼻舌身识,也都没有男女相,也不是真心。能知之心就是动相,不知之心则落于念不分明的无记相中,那又是静相。真心则是不离动静二相,也不住于动静二相中,所以说能知之心是妄心。

能听能知之心都是相对于六尘境界而存在的,离不开六尘境界;有境界就不离时、空,而真心却永远不会落在时、空之中。譬如《维摩诘经》中的妙意菩萨,知道寂灭、住于寂灭,尚且为 文殊师利菩萨所遮止,故说:「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知道寂灭、住于寂灭,尚且各是一边,更何况是能听、能知的一念心还没到寂灭的境界?还没有离开识与知的境界,所以由此可确知能听、能知的心不是真心。误会真如法身的缘故,便会将清楚明白观照六尘的六根觉受妄觉误以为是佛性。这不是佛性,更不是见性。见性必须以父母所生眼看见无形无相的佛性,才能算是眼见佛性,如果是以体会、感觉当作是佛性则就不对了。

错认能听、能知之心为真心,那就是有「我」,有「我」就不对了。真心不是能听、能知之心,能听与所听就是两边,真心不落两边。有能知与所知,就是两边,就是二;真心不二,不落两边。以上所述的是说以见闻觉知之心为真心,这是主人公禅,这种现象不仅是现代有之,卽使古代也有,从古至今,相当的普遍。

第三种歧路:以定心为禅

有很多人误会了:认为已经离开了语言文字妄想的这个定心,就是真心。认为没有念、没有妄想,就是证得空性。常常有参禅的人在读到《六祖坛经》六祖向惠明将军开示:「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然后就以为:善事不思、恶事也不想的时候,那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时那个能够知道的、能够体会的心就是我的本来面目了;其实,这时还是不离能知能觉,仍不是真心。

有人更荒唐出书道:「心灵无念即悟法身,俗称开悟。」又说:「把妄想化了,寂灭重现,这叫做悟;悟一小时以上即称证矣。」这很奇怪的,因为把语言文字上的妄想化掉,还是不能称为寂灭的,并不是证悟真心。

心里没打妄想,此时一念不生!如此保持一小时以上称之为证悟,这是将没有妄想的定心,当作本来面目,认为就是证得空性。若是如此的话,则一切已修得未到地定的佛弟子们,以及修得未到地定的外道,统统是圣人了。可是 世尊说修得未到地定,修得四禅八定的人,都还不是悟得真心,何以将 世尊的圣言量置若罔闻?有法师作如此开示并且出书道:「虽然这只是未到地定的境界,有些人已称这个境界为悟境,而这并没有错。」(这是严重的错误,误导众生的果报令人为他捏把冷汗。)又道:「其实未到地定可以给与我们人生巨大的帮助,所以对那些经历过这种经验而有明显改变的人,称它为悟境是相当正确的。」这是以定为禅,将一念不生的那一个能知能觉的心当作是真心,而其实这个与悟并不相干。

也有些禅师教人见性成佛的法门:「人的妄想很多,一有念就是众生,无念就是佛;只要能够无妄想、无杂念,那你现在就是菩萨。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指的是这一念心,我们修行就是澄清当前这一念心。澄清了以后,就是一个绝对的境界。」又说:「儒家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就是不起心动念,就是实相。」这种见解和说法真是荒唐。菩萨常游毕竟空,绝不是上述这一念心;不能够说「有念就是众生,无念就是佛」。如果是如此的话,则当一个人打坐入定心无一念就是佛,等一下、一下座,妄念来了又是众生,那就成为不断变异的妄心了;真心绝不可能一下子有念、一下子无念的不断变异的;若是如此,是不是说真心有生有灭?这样子无念如木、石一般,成佛又有什么用?佛与众生又有什么差别呢?儒家讲的「允执厥中」还是意识思惟、想象来的,上述的见解、说法都不对。

这种知识自古迄今非常的多,以心中无念的定心当作是禅,真是错得离谱。如果说这个心没有念的时候是真心,等一下又起了一个念又不是真心了,如此说来真心就成了生灭法,因为有生必有灭。真心不是断灭法,祂自无始劫来就不曾一刹那断灭过。如果像这类知识所言,那我们又何必辛辛苦苦的参究呢?证得这种「真心」又有什么用?若是说入定时心中没有念就是悟,出定了有念就是迷,这种悟就成为有时悟有时迷,那这种开悟又有什么用?

一念不生的时候是入了定,一念复生又到定外去;如果以无念定心当作真心的话,这么说真心就是有出有入,有出有入就不是真心,因为真心从来无出无入、从来不来不去。这种无念的境界,没有办法支持很久的,一般人能够支持五秒钟、十秒钟算是不错了。如果说本领最好的人,譬如那些修得很深的未到地定之人,一入定就是十天半个月;当这十天半个月心无一念,说这个就是真心,但是等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出定了复生一念,又不是悟了,那又不是真心,则这种悟有什么意义?

有的人修学天台宗,天台宗有的法师就如此开示:「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卽是。」将这个「中间」当作是真如佛性,这种说法也是种错误。因为前念已灭、后念未起,这只是一段时间而已!没有功夫的人半秒钟、一秒钟,有功夫的人三分钟、五分钟、十天、半个月终究还是会起后念。如果以这个能够支持几秒钟、几分钟、几天的这个「中间」──前念过去,后念未起的中间,当作是真如佛性的话,则此「真如佛性」就变成有生灭,轮回的生灭现象,故说这种说法错了。

我们应当去了解:当年六祖因事出紧急,不得不出此一下下之策。也因为惠明将军在五祖弘忍大师座下,参学多年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定力;也有很多因多年听闻五祖开示禅法的知见。因缘成熟,才能因为六祖这一句话而明心见道,可是很多人不努力增加定力,增进参禅知见,而只在「不思善,不思恶」这一句话上打转。

其实,《六祖坛经》这一则公案,重要的部份在后面:「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这才真正把真心点了出来。往后及后代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也不去深究里面的密意,就认为无念的时候、一念不生时就是悟境。或者像是主人公禅,将能知能觉的觉知心于一念不生时认作本来面目,然后就自以为证悟,就以此意识思惟印证他人,耽误了学人。

也有一种知识开示学人:「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之心就是真心。」这也是「以定为禅」。自古至今犯了此错误的人相当的多数,历代祖师对于这种错误而误导学人的现象,一再的诃责,故祖师公案中诃责这种人的典故相当多。不过,很无奈的事,大家普遍有一个根深柢固的观念:认为已经作古的禅师或者是很有名气的禅师,不论这两种有否证悟,只要如上述所说的,就相信他们的说法、知见,而对于真实证悟的善知识,只因名气不够大,就不相信他们所说的正知正见。因此每一个朝代中,当代真实明心见性的禅师,虽然出面摧邪显正,可是因为名气不响亮,当代的人都不信受。譬如玄沙师备禅师诃责:「有一般坐绳床和尚称为知识。问着便动身转手,点眼吐舌瞪视。更有一般便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作主里宰。恁么为善知识,大赚人!知么?我今问汝:汝若认昭昭灵灵,为什么瞌睡又不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醒来为什么又有昭昭?汝还会么?这个唤作认贼为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

慧忠国师云:「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净名乃维摩诘大士)

我们应当知道:一念不生灵明觉了之心,不离见闻觉知。仍然还落在一念无明的境界中,这不是真心本性。 维摩大士解释真心「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灵明就是知,觉了就是觉,有觉有知(有六尘中的觉知)就不是真心。《大集经》卷十一说:「一切诸法无变无作,无觉无观。无觉无观者名为心性。」一切诸法是说真心,真心之体没有那一些变化造作;真心之体也没有六尘中的觉观,没有觉观的这一个才是心性。所以灵觉了知之心有知、有觉、有观、有照,因此这一念心不是真如法身。《大宝积经》说:「非觉非观」,《维摩诘经》:「不观是菩提」。如果以一念不生灵明觉了之心为真如法身,这是认贼作父的行为!以这一念心当作是真心来度人,那就是以盲引盲。自己以盲引盲已经是大错,还骂别人是以盲引盲。这个就是长沙招贤大师所说:「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以定为禅错认真如法身之人,若有四禅的功夫而被人质疑时,则就以能生死自在、提前舍报的功夫,证明其已经证得究竟解脱的境界。而见此情景没开眼的人并不知其底蕴,就会认为此人是大菩萨。不知此人因以定为禅、错认真心之故,提前舍报之后还要轮回,不能解脱,也不是究竟解脱。故无门慧开就作了一首偈诃责这一种人:「瞎却顶门眼,错认定盘星,翻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我们学禅的人应该要知道的是:一念不生灵明觉了的心不是真心,这是一切有情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可是也不可以听到善知识如此说,而将此灵明觉了心舍弃,变成无念离念法的无心之法。因为这种无念离念的法,是修定之法,不是声闻禅,不是大乘禅,更不是祖师禅。这样的修定即使修得四禅八定、灭尽定,也仍然不能打破无始无明,还是不能明心见性。应当要以灵明觉了的心作为工具、船筏,用祂来参究、寻觅真心佛性。若舍弃了这个灵明觉了之心而修无念法无心法,就永不离三界六道的轮回,欲求圆觉、求大般涅盘永不可得。

第四种歧路:似是而非

有的知识教导众生见性成佛时开示说:「放下就是保持当前这一念,清楚明白常寂常照。 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契合这一念心。清净心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我现在喝茶举起茶杯,和 释迦牟尼佛拈花有什么差别?都是这一念心。」接着又解释说:「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这一念灵觉心就是菩提心。」这样的知识也真容易赚人,清凉文益大师跟我们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世尊拈花微笑,迦叶尊者微笑,且不是这一清楚分明的灵觉心。毫厘之差,就导致天壤有别啊!

还有一种知识,凡是看见有人来参,就举起拂子竖起拳头、或者是一喝、或者是一棒,学祖师作略以装模作样。如果诚实的佛弟子要是回答:「我不会。」则就骂:「我举起拂子你也看不见!」这都学祖师们作略而装模作样而已。如果有一天遇到真悟的善知识勘验时,则说:「祖师举起拂子竖起拳头,跟我喝茶举起杯子,都是这一念清楚明白的灵明心啊!」这种说法、见解称做似是而非;祖师竖拂举拳且不是这一念灵觉心啊!

当年风穴延沼聪明绝顶,在悟前他就学会了祖师们作略的机锋和应对,而也自以为是悟了。有一天他去参见南院慧颙禅师,弄出了许多机锋,南院虽然知道他悟得不真,但是风穴禅师在机锋相对时,一切的举止运为机锋,都完全符合,所以南院一时之间也辨不得他,只好暂时的将他放过。第二天,风穴延沼进了南院慧颙的方丈室,南院就决定与其谈禅了。在跟他闲聊时问他:「你到南院之前,曾经见过什么人来?」风穴说:「我曾经见过廊侍者来。」(廊侍者是南院弟子,是真悟之人)此时南院心中明白了:「哦!原来是跟他学这些皮毛来,怪不得辨不了他,因为他偷学了我家的东西!」故南院就说:「唉!原来亲见作家来。」于是再问:「他向你道什么?」风穴答说:「廊侍者始终只教某甲一向作主。」南院一听拿起柱杖就打,打完了推出方丈室就说:「嗨!这般纳败阙的汉有什么用处?」原来只是学得表面的机锋应对而已,并没有真正悟得根本。马脚露了出来,风穴延沼这一下方才信服。

《圆觉经》中 世尊开示:「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这是说,我们即使证知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那个境界,那还是有个我所证,那是想象来的,不是亲证。真心本身不说: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说:我证得清净涅盘。更何况是这个喝茶时清楚明白寂照之心,更是我相。

其次,天台宗讲中道实相观,故也有禅师采用。在禅七时教人先用数息法净心,然后用所谓参话头使人心定下来。最后两天,他就教人用中道实相观,开示道:「这个时候要放下,不要数息,不要参话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无功可用,保持正念,心中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契入中道实相,不落两边,没有喜、怒、哀、乐,不落明暗、动静乃至没有取舍等等相对的境界。而实相就是我们当前这一念心,实实在在的心境。保持一念不生就是真用功。」参禅佛子们听到这一段开示时,就保持当前这一念心──保持一念不生,当作是真心。不知道这个还是识神,不是真心,不是实相,不是中道实相观。当前这一念不生之心──灵明觉了常寂常照,正是众生轮回生死之根本;要在这一念心中求取圆觉之心──真心,了不可得。

如果是研读佛理而解释实相之佛学研究者,不论是用中道实相观,或者是一心三观──因成假、相待假、相续假的理论所获得的中道,这都是意识思惟所得,不离识神的作用。这些佛学研究者最后所得之中道实相,不免落入识神的一念不生的灵觉心之中,既然没有脱离六识六尘,就是不离生死轮回。以此实实在在一念不生之灵觉心为真心之人,就是因地发心不真,将来无常到来,身根四大散坏之时,当前一念不生灵觉的一念心也必定随之烟消云散;无明未除,不免要轮回生死。

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必须是要一念相应,亲证真心之后,狂心才能歇下来。一念相应之后已经明了真心了,自然歇却狂心,才是菩提。如果还没有参究到一念相应而亲证真心,以佛法的思惟观照做为禅法,然后就意识思惟、揣摩真心的如如不动、念而不念的境界,就去压抑妄想、澄清妄念做为禅法,则称此修法「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为中道实相的真如佛性不可以用佛法思惟而获得,也不是我们用放下参究的疑情,而以歇却妄想、澄清心念的方法可以获得。

上述这种偏差的观念就是《圆觉经》所说的止、作、任、灭四种病的「止」病;如果停住了妄想、澄清了当前这一念就是中道实相,则妄想再生起时又不是真心了,昏沉无记的时候又不是真心了,因为这一念灵觉心不见了!睡着无梦的时候又不是真心了,这一念常寂常照的心又不见了,则不生不灭的真心就变成时生时灭,这种说法与理不相应,绝不是中道实相。

譬如摩诃迦旃延尊者为比丘们说苦、空、无常、无我的义理,最后导归于寂灭,却仍然要被 维摩大士所诃责。所以我们如果保持一念不生来用功,那是定法,不是大乘禅,不是禅宗的禅,禅定是定法,禅宗的禅是般若智慧,两者不能混淆。这种一念不生的修法,也还没有证得声闻的寂灭;声闻的寂灭是烦恼妄想永远不起,断尽一念无明。故暂时的有几个小时乃至几天一念不生,还不是寂灭的境界,还只是暂时的定境而已。即使能够用这种方法修得四禅八定,最后证入灭受想定而获得寂灭,将这种寂灭的境界当作中道实相的话,其实仍然未破无始无明,还是落在寂灭的一边,还是不免被 维摩大士所诃责。寂灭尚且不是中道实相,更何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一念灵觉心还未到寂灭的境界,仍在一念无明之中,这又是另一边。

取寂灭或者取一念灵觉之心都是取舍动静,而自己说没有取舍动静,这都不是中道实相,不是真心、法身;真心、法身非觉非不觉,非寂灭非不寂灭,这不是中道实相观的理解可以得到的境界,更不是误解中道实相观的歇尽妄想、妄念而保持一念不生的人所可得而知。(以上所述四种歧路是根据平实居士述着《禅──悟前与悟后》)

本文一开始卽说佛法之二大甘露法门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上述之四种歧路是佛菩提道之歧路。而佛菩提道之内涵是:一、般若的总相智;二、般若的别相智;三、般若的一切种智。上面这四种歧路是为求亲证第八识,所必须要注意的,只有亲证第八识──真心,才能在内门用功,不然均只是在外门修行六度万行而已。所以有一句话说:「大事不明,如丧考妣。」就是指要努力求证第八识──真心。不可像有些大师(留学日本的博士)所讲的:「所知障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成佛。」这是不对的;所知障是因为所知不足而障碍了成佛,而所需知道的别相智、一切种智多如尘沙,所以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用功。

复次,有一则公案:永明妙旨

杭州永明寺延寿禅师 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着。」僧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勿交涉。」师有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这一则公案是说,有僧来到杭州,请问「如何是永明妙旨?」永明寺延寿禅师答云:「香炉里再添一点儿香吧!」这僧错会永明之意,落在情解上头,便道:「谢谢师父指示。」永明延寿禅师责曰:「你所体会的,与我所说的根本不相干!」永明延寿禅师曾示一偈:「想要知道我永明寺的妙旨,请看门前那一湖水;太阳照耀时湖面便显现出光芒,风吹着时湖面就生起波浪来。」

因为 佛世尊不许遗法诸弟子明说密意,故虽永明延寿禅师遵 佛诫不敢明说,但不是没有方便善巧的答复了求教僧人,且指示了不止一次,自是此僧落在情解上而不会,绝不是如某留学日本的博士所言:「乱讲一通,答非所问。」(这是诽谤大乘菩萨僧的重罪,不通忏悔。)

总之,末法时期极难值遇一位真善知识,佛法已被故意的扭曲、浅化、学术化,只是一心研究、思惟,只坐而谈论乃至会议、交换心得,广作各种个人崇拜、为了提升名气,不惜与外道对谈、与外教交流,把深妙的佛法浅化为人天善法乃至民间信仰的层次,不肯努力真参实修,没有实际的证量,却胆敢自称已开悟,全然不把大妄语的严重果报挂记于心中,所以说末法的今天自称觉悟的「圣人」漫山遍野,广大佛子被耽误、被误导,要值遇正法极难,也就是说能正确的了知正法并不容易,所以若有幸值遇真善知识,请努力的、虚心的熏习正知正见,待到时节一到、因缘成熟、福德具足,则一念相应,打破无始无明,才能在内门广修六度万行。

              三宝弟子 范正新

该帖子在 2005/1/23 12:47:57 编辑过


   知恩报恩!

  离 线  2005-1-23 12:47:57 
本帖子共有 0 页, 0 张回帖,每页有 13 张回帖 >> [ ]
页码:

论坛音乐开启||关闭

Powered By : 佛 运
Copyright 2004-2008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6k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