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风格变换论坛帮助娱乐参考

总论坛公告
素食,放生,打坐就能代表正法吗?佛经才是验证正邪的标准!!!     显示用户列表 团队管理 佛运首页

   你的位置: 佛运论坛学习正法心得浏览当前帖子

    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440 位读者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13.初果到初禅的发起(视频)

13.离欲证初禅 证三果之一:初果到初禅的发起(视频)

http://www.wujindeng.net/ShowPost.asp?ThreadID=4113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阿彌陀佛!今天我們繼續上一次的內容,來為各位講說聲聞道中二果與三果的修證。首先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上一次所說的為什麼眾生沉淪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解脫呢?因為眾生有無明,所謂的無明就是眾生不瞭解三界五陰諸法都是無常、苦、空、非身、無我的,所以眾生會把五陰法當做是真實的、常住的、可樂的、值得追求的;這樣的無明在解脫道來說,就是會障礙眾生出離三界不得解脫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為什麼眾生不能出離三界呢?因為有這個無明(又叫作一念無明),眾生在現前的一念當中,就已經被這個無明所纏繞,所以就會一世又一世的輪迴而不得出離。那麼一念無明的內容又包括哪些呢?一念無明包括了: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住地煩惱。其中無色界愛住地煩惱,又叫作有愛住地煩惱。簡單的來說,就是眾生愛樂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境界,被這個愛樂所綁住,所以就會在三界當中輪迴;這三界住地煩惱的背後,是因為有我見,也就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才會輪迴生死不得解脫)。

 

比方說我愛這個東西,我討厭那個境界;眾生要產生喜愛或厭惡,它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也就不會有這一些喜樂與厭惡;所以說眾生樂著三界的先決條件,就是有了「我」的想法與見解。因此想要解脫於三界,首先的條件就是必須要斷我見。我們做一個比方:如果一念無明是一棵樹,則我見就是它的根;而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就是它的樹幹、枝條與葉片;如果我見不斷,則三界愛就不可能斷除,因為樹根還在,未來「春風吹又生」,三界愛仍然會繼續生長出來,不是真的消失了。前面的節目中,我們已經為各位介紹眾生斷了我見,成就了聲聞初果(也就是須陀洹果),初果的人,他不會再以三界當中的任何一個法,當作是真實的我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後連帶著疑見、戒禁取見也會一併的斷除。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三個加起來就叫作三縛結。也就是說證得初果的人斷了三縛結,就是斷了一念無明的第一個部分──見一處住地,所以還剩下欲界愛、色界愛與無色界愛的煩惱,因此證得初果的下一步,就是要斷除欲界愛。

 

那麼為什麼三界愛當中,首先要斷除的是欲界愛呢?因為欲界愛的內容深廣,現前就已經被這個欲界愛所纏縛了,因此三界愛當中,首先要斷除的就是欲界愛。初果人雖然已經親證三界五陰法當中,沒有一個法是真實可依靠的,可是由於對於欲界的貪著尚未斷除,所以此生結束之後,下一生仍然要出生在欲界天中。因此最鈍根的初果人,雖然不會再往生三惡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間天上往返七次之後,才能夠證得四果入般涅槃;這就是佛在《長阿含經》中所說的「得須陀洹道不墮餘趣,極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覺得:初果人已經斷結證果,也已經現證五陰法的無常、苦、空、非身、無我,怎麼可能還會貪著欲界法呢?主要是因為過去多生以來,所累積的貪著習氣尚未改變的緣故。我們就用一個《雜譬喻經》的故事來為各位說明:在西方有一個王國,向來缺少馬匹,國王花了國庫很多的錢,終於買了五百匹的戰馬,用來防禦國境。可是一陣子之後,由於國泰民安沒有戰事,國王就說:「與其花這麼多錢來養馬,不如讓這些馬進到磨坊裏面,去幫忙磨麵粉吧。」所以這些馬就進到磨坊裏面去。幾年之後鄰國真的入侵了,這時候國王派了這些戰馬上陣;可是戰馬由於已經習慣於每天在磨坊中,繞著石磨轉圈圈,所以上了戰場,竟然不懂得如何衝鋒陷陣;士兵急著拿馬鞭鞭打這些馬,馬反而是更努力繞著原地轉圈圈。鄰國看到了這個弱點,就一舉攻下了這個王國。這就是說,由於過去多生以來,熏習欲界的五欲,已經變成一種習慣,變成一種「思惑」,這就是三界愛的煩惱。初果人斷的是見惑,所以三界愛的思惑尚未斷除。見惑與思惑是不同的,否則一念無明,也不必分成四種住地煩惱了。

 

那麼接下來,初果人要怎樣斷欲界愛呢?在《長阿含經》中,佛說:「三結盡、薄淫、怒、癡,得斯陀含,還至此世而取滅度。」意思是說初果人已經滅盡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的三縛結。接下來要修除欲界愛時,首先就要淡薄欲界的淫愛、瞋恚以及無明,這樣子就證得二果斯陀含,下一世會出生在欲界天;再下一世則會回到人間而取證四果阿羅漢,就在人間取證涅槃。也就是說,初果人在斷了三縛結之後,仍然要用心於觀行微細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法,繼續觀行微細的五陰仍然是無常、苦、空、非身、無我的;乃至於一一陰、界,皆是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現前就已經現觀到:無論是能緣的識,或者是所緣的五塵、六塵、五蘊,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為它們都是自己內心、內六入的內相分法。如是看到能緣與所緣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如是苦集滅,而成就苦滅道諦。也就是初果之後,仍然要觀行現前的現象界法,以破除過去所沒有發現到的五陰法上面細微的執著;以這樣子斷三縛結以及五陰的空觀當作基礎,進而斷除欲界愛。欲界愛的內容,總共有粗、中、細九品,斷除粗品與中品的六品法,就叫作二果斯陀含人。意思是說二果人,仍然有微細的欲界愛,所以下一世將出生在欲界天上,而不能出離欲界。

 

欲界愛的具體顯現,主要就在五蓋障上(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要很用心的去捨離。五蓋障的內容:第一個叫作貪欲蓋,是說執著貪愛於五欲法,貪著欲界當中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眾生被五欲所纏縛,無時無刻都想要去攀緣五欲的境界;對於五欲有執著,如此的熱惱,會障礙我們修道。第二個叫瞋恚蓋,是說眾生對於那些不如我們自己原先預期的境界上面,生起了憤恨的心,當然會障礙我們向前進步。第三個叫睡眠蓋,它包括了昏沉與睡眠,無論是昏沉或睡眠,都會使我們的心暗淡,無法積極的去完成修道。第四種叫掉悔蓋,心突然的躁動叫作掉,而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不能接受,去產生了憂惱,這叫作悔。無論掉與悔,都使我們的心產生熱惱,在原地踏步無法向前。第五個叫作疑蓋,是說對於一件事情猶豫,無法心得決定,長時為這件事情心生憂愁,所以障礙了修道。

 

剛才所說的五蓋就如同蓋子,遮覆在我們的頭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蓋障。再一次強調:要斷欲界愛,它的基礎是要以斷我見,跟五陰的空相空觀為先決條件;用這樣子的智慧來歷緣對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觀行五欲法的生、住、異、滅之相,去觀行五蘊法的無常、苦、空、非身、無我,遠離一切的現行;到最後,甚至只是一個妄念的產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這就是聲聞道的修學方式,用這個方法來斷除對於欲界愛的執著,而心不動搖。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把矛刀從胸膛刺穿過去,痛?是不痛?所以對聲聞道的人來說,到底快樂在什麼地方呢?經中說對於聲聞人而言,只有方便說有一個時候是快樂的,那就是入滅盡定,滅盡一切,叫作受斷樂。可是在滅盡定當中,既無一法可立,另外還要動中的定力,還要有持戒來輔助斷除欲界愛;因為持戒能夠讓我們止息惡習,持戒可以開智慧,持戒可以增進福德,持戒可以讓我們的定力深細,特別是佛所告誡的重戒,千萬不要違犯以免重戒障道。

 

再接下來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終於能夠將欲界愛完全的斷除了,心不再染著於欲界,心解脫於欲界,就成為三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來(欲界了)。因為三果阿那含人,已經斷盡了對欲界的執著,所以下一生不會再受生於欲界。在斷除欲界愛的過程當中,心不動搖,常住一境勝解作意,所以定力也會逐漸的增上。隨著欲界愛的淡薄與斷除,欲界定還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禪前的未到地定),這一些定力都會逐漸的具足;所以當我們把欲界愛斷除,證得三果的同時,初禪也會發起,因此證得初禪是三果人的特徵之一。

 

在《六度集經》佛為我們解釋,證得初禪的道理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初禪的行持法,必須要去除貪愛五欲要脅之事,要消除眼見美色的狂亂,要消除耳聞聲、鼻嗅香、口觸味、身觸境的貪好;修道之士必須要遠離這些欲念,要遠離五蓋障,也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淫樂蓋、掉悔及疑蓋。所以修學禪定,它是作為斷除欲界愛的一種手段、一種工具。佛也說發起初禪之後,才算是真正的禪定。因為初禪以後才能夠解脫於欲界,進入色界的境界。初禪以下的未到地定與欲界定,嚴格來說,不算是真正的禪定證量,因為沒有能力脫離欲界的緣故。

 

那是不是說:只要證得初禪,就算是三果人呢?那又不一定!因為三果人一定證得初禪,可是證得初禪的人未必是三果人;這是因為解脫道中果位的判定,是依照四種住地煩惱(見惑、思惑)的斷除來判定的,不是依照禪定的證量來判定。例如斷我見得初果,斷我見再加上斷欲界愛,證得三果。所以說: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得初禪的三果人,當然更不會有不證初禪的阿羅漢。現在很多的法師大德,不明白這個道理,每天雖然努力的攝心打坐,用功修行;可是初禪始終不發起,就是因為不瞭解證初禪是依斷欲界愛,而不求自得的。如果只是讓自己每天一直保持在,常寂常照的境界當中,(不斷欲界五欲的貪愛)初禪永不現起。然而(一般人)就算是發起了初禪,也只是凡夫一個;因為聲聞果位的判定首先就要以斷我見,作為先決的條件。

 

初禪發起的時候,就是離開了欲界的境界,而生起色界的境界,因此初禪又叫作離生喜樂定。初禪的境界總的來說,有五支功德:覺、觀、離生、喜、樂。初禪中有覺也有觀,覺與觀又叫作尋與伺,覺是粗心分別,前心了別。譬如說我們要瞭解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是對這件事情,做一個主動的向外搜尋的,大致的瞭解、大致的印象,這個就叫作覺。觀,則是說在覺之後,所生起的細心的領納與後心的觀察。初禪有覺也有觀,所以又稱為有尋有伺定。在經中稱讚佛,說佛是「大龍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意思就是說,佛在任何時刻都保持在定中。譬如說為眾生講經說法時,至少也是在有覺有觀的初禪裏面。離生是指離開了欲界生(後世不再出生於欲界中)。

 

這時候因為發起了色界天的天身──色界天天身依於欲界身而發起了。色界天身清淨,欲界天身粗重;這時候如果我們靜心向內觀,會發現沒有五臟六腑,如雲如霧,體表上下猶如一層最薄的薄膜;而且會發現鼻識與舌識的咝邢Я耍覀兙涂梢泽w會到,原來所謂的色界天身,色界的清淨四大是這麼一回事。至於喜、樂,我們等到下一堂課再為各位詳細的介紹。今天我們從初果講到二果,講到初禪的發起,講到初禪有五支功德,講到初禪是三果人的特徵之一;下一堂課我們將繼續為各位,介紹初禪的後兩支功德,以及三果人的差異、品相、種類。那麼今天我們的課程,就為大家先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该帖子在 2010/7/26 5:20:10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10-3-21 17:10:01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2 楼 

[简体文稿]
由正伟老师主讲“初果到初禅的发起”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今天我们继续上一次的内容,来为各位讲说声闻道中二果与三果的修证。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次所说的为什么众生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 能解脱呢?因为众生有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众生不了解三界五阴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所以众生会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值 得追求的;这样的无明在解脱道来说,就是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众生不能出离三界呢?因为有这个无明(又叫作一念无 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当中,就已经被这个无明所缠绕,所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而不得出离。

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我讨厌那个境界;众生要产生喜爱或厌恶,它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也就不会有这一些喜乐与厌 恶;所以说众生乐着三界的先决条件,就是有了「我」的想法与见解。

因此想要解脱于三界,首先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断我见。我们做一个比方:如果一念无明是一棵 树,则我见就是它的根;而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就是它的树干、枝条与叶片;如果我见不断,则三界爱就不可能断除,因为树根还在,未来「春风吹又 生」,三界爱仍然会继续生长出来,不是真的消失了。前面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为各位介绍众生断了我见,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果),初果的人,他 不会 再以三界当中的任何一个法,当作是真实的我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后连带着疑见、戒禁取见也会一并的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个加起来就叫作三缚结。也 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见一处住地,所以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烦恼,因此证得初果的下一步,就是要 断除欲界爱。那么为什么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是欲界爱呢?

因为欲界爱的内容深广,现前就已经被这个欲界爱所缠缚了,因此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就是欲界 爱。初果人虽然已经亲证三界五阴法当中,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可依靠的,可是由于对于欲界的贪着尚未断除,所以此生结束之后,下一生仍然要出生在欲界天中。因 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 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

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 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的缘故。我们就用一个《杂譬喻经》的故事来为各位说明:在西方有一个王国,向来缺少马匹,国王花了国库很多的钱,终于买了五百匹的 战马,用来防御国境。可是一阵子之后,由于国泰民安没有战事,国王就说:「与其花这么多钱来养马,不如让这些马进到磨坊里面,去帮忙磨面粉吧。」所以这些 马就进到磨坊里面去。几年之后邻国真的入侵了,这时候国王派了这些战马上阵;可是战马由于已经习惯于每天在磨坊中,绕着石磨转圈圈,所以上了战场,竟然不 懂得如何冲锋陷阵;士兵急着拿马鞭鞭打这些马,马反而是更努力绕着原地转圈圈。邻国看到了这个弱点,就一举攻下了这个王国。这就是说,由于过去多生以来, 熏习欲界的五欲,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思惑」,这就是三界爱的烦恼。初果人断的是见惑,所以三界爱的思惑尚未断除。

见惑与思惑是不同的,否则一念 无明,也不必分成四种住地烦恼了。那么接下来,初果人要怎样断欲界爱呢?在《长阿含经》中,佛说:「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意思是说初果人已经灭尽了 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三缚结。接下来要修除欲界爱时,首先就要淡薄欲界的淫爱、瞋恚以及无明,这样子就证得二果斯陀含,下一世会出生在欲界天;再下一世 则会回到人间而取证四果阿罗汉,就在人间取证涅槃。 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乃至于 一一阴、界,皆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现前就已经现观到:无论是能缘的识,或者是所缘的五尘、六尘、五蕴,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为它们都是自己内心、内六入 的内相分法。如是看到能缘与所缘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如是苦集滅,而成就苦滅道谛。也就是初果之后,仍然要观行现前的现象界法,以破除过去所没有发现到的五阴法上面细微的执着;以这样子断三缚结以及五阴的空观当作基础,进而断除欲界爱。欲界爱的内容,总共有粗、中、细九品,断除粗品与中品的六品法,就叫作二果斯陀含人。意思是说二果人,仍然有微细的欲界爱,所以下一世将出生在欲界天上,而不能出离欲界。

欲界爱的具体显现,主要就在五盖障上(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要很用心的去舍离。五盖障的内容:第一个叫作贪欲盖,是说执着贪爱 于五欲法,贪着欲界当中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众生被五欲所缠缚,无时无刻都想要去攀缘五欲的境界;对于五欲有执着,如此的热恼,会障碍我们修道。 第二个叫瞋恚盖,是说众生对于那些不如我们自己原先预期的境界上面,生起了愤恨的心,当然会障碍我们向前进步。第三个叫睡眠盖,它包括了昏沉与睡眠,无论是昏沉或睡眠,都会使我们的心暗淡,无法积极的去完成修道。第四种叫掉悔盖,心突然的躁动叫作掉,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接受,去产生了忧恼,这叫作悔。无论掉与悔,都使我们的心产生热恼,在原地踏步无法向前。

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 修道。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同盖子,遮覆在我们的头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盖障。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 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 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把矛刀从胸膛刺穿过去,痛?是不痛?所以对声闻道的人来说,到底快乐在什么地方呢?经中说对于声闻人而言,只有方便说有一个时候是快乐的,那就是入灭尽定,灭尽一切,叫作受断乐。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开智慧, 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再接下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将欲界爱完全的断除了,心不再染着于欲界,心解脱于欲界,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来(欲界了)。因为三果 阿那含人,已经断尽了对欲界的执着,所以下一生不会再受生于欲界。

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 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 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要胁之事,要消除眼见美色的狂乱,要消除耳闻 声、鼻嗅香、口触味、身触境的贪好;修道之士必须要远离这些欲念,要远离五盖障,也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淫乐盖、掉悔及疑盖。所以修学禅定,它是作为断除欲界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佛也说发起初禅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禅定。因为初禅以后才能够解脱于欲界,进入色界的境界。初禅以下的未到地定与欲界定,严格来说,不算是真正的禅定证量,因为没有能力脱离欲界的缘故。那是不是说:只要证得初禅,就算是三果人呢?那又不一定!因为三果人一定证得初禅,可是证得初禅的人未必是三果人;这是因为解脱道中果位的判定,是 依照四种住地烦恼(见惑、思惑)的断除来判定的,不是依照禅定的证量来判定。例如断我见得初果,断我见再加上断欲界爱,证得三果。

所以说:有证得初禅的凡 夫,没有不证得初禅的三果人,当然更不会有不证初禅的阿罗汉。现在很多的法师大德,不明白这个道理,每天虽然努力的摄心打坐,用功修行;可是初禅始终不发起,就是因为不了解证初禅是依断欲界爱,而不求自得的。如果只是让自己每天一直保持在,常寂常照的境界当中,(不断欲界五欲的贪爱)初禅永不现起。然而 (一般人)就算是发起了初禅,也只是凡夫一个;因为声闻果位的判定首先就要以断我见,作为先决的条件。初禅发起的时候,就是离开了欲界的境界,而生起色界的境界,因此初禅又叫作离生喜乐定。初禅的境界总的来说,有五支功德:觉、观、离生、喜、乐。初 禅中有觉也有观,觉与观又叫作寻与伺,觉是粗心分别,前心了别。譬如说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是对这件事情,做一个主动的向外搜寻的,大致的了解、大致的印象,这个就叫作觉。

观,则是说在觉之后,所生起的细心的领纳与后心的观察。初禅有觉也有观,所以又称为有寻有伺定。在经中称赞 佛,说 佛是「大龙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意思就是说,佛在任何时刻都保持在定中。譬如说为众生讲经说法时,至少也是在有觉有观的初禅里面。离生是指离开了欲界生 (后世不再出生于欲界中)。这时候因为发起了色界天的天身──色界天天身依于欲界身而发起了。色界天身清净,欲界天身粗重;这时候如果我们静心向内观,会发现没有五脏六腑,如云如雾,体表上下犹如一层最薄的薄膜;而且会发现鼻识与舌识的运行消失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原来所谓的色界天身,色界的清净四大是这么一回事。至于喜、 乐,我们等到下一堂课再为各位详细的介绍。今天我们从初果讲到二果,讲到初禅的发起,讲到初禅有五支功德,讲到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下一堂课我们将继 续为各位,介绍初禅的后两支功德,以及三果人的差异、品相、种类。那么今天我们的课程,就为大家先介绍到这一边。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该帖子在 2013/11/25 7:07:55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13-11-25 07:07:55 
本帖子共有 1 页, 1 张回帖,每页有 13 张回帖 >> [ 1 ]
页码:

论坛音乐开启||关闭

Powered By : 佛 运
Copyright 2004-2008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6k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