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风格变换论坛帮助娱乐参考

总论坛公告
素食,放生,打坐就能代表正法吗?佛经才是验证正邪的标准!!!     显示用户列表 团队管理 佛运首页

   你的位置: 佛运论坛学习正法心得浏览当前帖子

    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310 位读者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33.证入初地(视频)

33.证入初地 (视频)--正源老师
http://www.wujindeng.net/ShowPost.asp?ThreadID=4842

  在前面的單元當中,我們由其他的親教師為大家解說了佛菩提道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當中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位。那麼十迴向位之後就是十地,十地(的修行)要先入初地,這個單元我們就先為大家來說明證入初地。佛菩提道的修學,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或稱為三無量數劫!這三無量數劫,有所謂的三波羅蜜多的修學,也就是說,要經過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還有大波羅蜜多的修學,然後才能夠證入佛地的究竟圓滿波羅蜜多。遠波羅蜜多指的是第一大阿僧袛劫,也就是初無量數劫,它是從初住至十迴向位圓滿。這個初住到十迴向位,經過了十住、十行、十迴向,也就是所謂的三賢位。從三賢位的開始,滿心之後即將要進入初地,這個階段稱為遠波羅蜜多。在這個三賢位的修學當中,菩薩六度的勢力仍然非常的微弱,所以常常被煩惱所轉,不能夠伏除煩惱。雖然因為「真見道」,所以有波羅蜜多的功德,但是距離成佛仍然遙遠,所以稱為遠波羅蜜多。

 

接下來是近波羅蜜多,也就是第二阿僧祇劫,或者稱為次無量數劫。他是從初地至七地滿心進入八地前,在這個七地的修行當中,各地都有它所應修學的無生法忍;而在這七地的修道過程當中,六度的勢力漸漸的增強,經過七地次第的逐漸接近佛的究竟覺,所以稱為近波羅蜜多。第三個階段是大波羅蜜多,也就是第三大阿僧祇劫,或者稱為末無量數劫,乃是八地、九地、十地及等覺位的修學。因為前面七地滿心的時候,成就了第七度方便波羅蜜多,所以在斷盡了我執思惑,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之後,不入無餘涅槃,邁進八、九、十地,繼續的修學無生法忍一切種智,這時六度(波羅蜜多)的勢力已經非常的增盛,稱為大波羅蜜多;等到了等覺位,百劫於一切的所知境當中,去斷除所知障中微細的執著還有愚癡,圓滿一切種智,並且要大力修集福德,也就是所謂的「百劫修相好」!這樣子福慧都滿足了以後就能夠即將成就佛道,進入了妙覺地,所以在這個第三阿僧祇劫階段稱為大波羅密多。

 

  從以上的說明當中可以瞭解:菩薩修學三大無量數劫,其中第一大阿僧袛劫就是初無量數劫,跟第二大阿僧袛劫也就是次無量數劫,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區分就是在初地。初地是菩薩修學(佛菩提道)進入第二大阿僧袛劫的開始,所以證悟初地有著特別的意義,我們要加以特別的說明。在大乘佛菩提道的修學當中,菩薩道的行人經過了十信位,還有初住到五住位的修集信心以及福德資糧;然後到了六住位修集般若功德,熏習般若中觀進入七住明心,般若正觀現在前,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親見了十方世界一切法界的實相,也就是如來藏。這個時候他除了證得第一義的世出世間般若智慧外,能夠了知般若諸經的密意,也同時生起了二乘初果人所具有的世俗諦的智慧,就是斷我見(開始漸漸的淡薄貪瞋癡)。那斷我見之後再經過七住到十住以及十行、十迴向位,這整整大約一大阿僧袛劫的三分之二時間,長時間的去修學,具足了四緣─或者說具足了四個條件─就能夠證入初地。這四緣就是:第一是無生法忍,第二是性障永伏如阿羅漢,第三是增上意樂,第四就是具足入地所需之福德。

 

  我們詳細來加以說明:所謂的無生法忍,指的就是八識心王的一一心,都確實的親證。那八識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法,已經能夠確實的領受,也就是親證了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初地無生法忍。這裏面所說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以及二種無我,因為時間不夠的關係,我們不在這邊加以細說;正覺同修會平實導師所著作的《楞伽經詳解》當中,有非常詳細的解說,有興趣的菩薩不妨去請閱。

 

  那麼第二個條件,也就是要性障永伏如阿羅漢,就是要消除私心、消除慢心、消除嗔心(發起初禪而遠離欲界愛,能入定觀察往昔行菩薩道的事情,成就如夢觀,斷除五下分結,或者斷除五上分結再迴心轉入大乘法,不入涅槃)。

 

  第三個條件是增上意樂,就是要在佛前勇發《華嚴經》所說的十無盡願,並且要永遠的不退失於這十無盡願,要能夠盡一切的力量去履見這十無盡願(也就是留惑潤生不證四果,或者證四果以後再起惑潤生,願意世世留在人間行菩薩道)。

 

  第四個條件就是要具足入地所需的大福德(主要是救護眾生遠離眾生相,護持正法久住於人間,從遵循世尊法毘奈耶「不虧損法事、不虧損如來」的法戒基礎上,努力從法布施中修集大福德)。

 

  能夠具足這四個條件之後,也就是說具足了這四緣之後,那麼就能夠入住初地,開始了十地道的修學。菩薩道中菩薩十地的階位,每個階位都可以細分為入地心、住地心及滿地心。入地心就是剛進入這一地,住地心就是住在這一地當中去修學,滿地心就是成滿這一地所應具有的(智慧與福德等)功德。如果是以唯識的菩薩五位,也就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通達)位、修道(修習)位、究竟位,來加以細分的話,那麼初地的入地心,它是屬於見道的通達位。因為菩薩七住明心般若正觀現在前當下就是真見道,然後再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相見道的修學,這些都是屬於見道位。

 

  那麼所謂大乘的見道是什麼呢?所謂見道可以說,就是看到了佛菩提道修學的內涵以及次第,或者是清楚了佛菩提道修學的內涵以及次第。我們不妨以尋寶作為譬喻來加以說明:這個尋寶的人,還沒有找到深藏在那個群山之中的寶藏以前,他縱使看見了山林之美,但是對他來講還不是寶;這個時候縱使他在群山之間已經來來回回走動了數十百次,但是寶藏在什麼地方還是盲無所知;必定要等到他尋獲了那個寶藏洞窟的入口,真正的知道寶藏所在了,這個時候再來看這個群山,那就跟之前大不相同,因為這個時候來看已經不只是一片的山野,而是寶山啊!那這個就是真見。因為他真正已經看到那個寶藏在什麼地方。

 

也許各位還沒有辦法很清楚的能夠體驗這樣的一個譬喻,我們不妨再舉一個童話故事當中的內容,來讓大家更為清楚。童話故事〈天方夜譚〉當中有一則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故事裏面說這個阿里巴巴他每天趕著羊群到山間去放牧;直到有一天他聽見了馬群在奔騰的聲音,所以趕快躲了起來;剛好就看到這四十大盜帶著他們去搶來的財寶,在那山谷中說起了「芝麻開門!芝麻開門!」這樣的偈語;然後山谷中山門就打開了,這四十大盜就把搶來的金銀珠寶都放到山谷的那個洞窟裏面。阿里巴巴看到這一幕之後,他等四十大盜離開了,他也跟著到這邊來喊「芝麻開門!芝麻開門!」果然,洞窟的門打開了;然後他終於發現了這個寶藏洞窟的所在,這個時候對他來講,縱使他之前每天帶著羊群到這邊來放牧,前前後後這樣子走過不下百千次,可是再怎麼看就是一片山野而已嘛!直到這一天無意中知道那個寶藏洞窟的入口,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說原來這就是一座寶山,不只是簡單的一片原野而已,所以說這就是「真見」。但是知道了寶藏所在以後,還必須等他進入那個洞窟,逐一的去查看到底裏面有哪些珍奇寶物。雖然說還來不及詳細的去探究這些寶物的成分是什麼,他們的價值總共有多少,但是已經知道有哪些東西了,已經知道一個梗概了,那這就是「相見」──看見每一個寶物的相貌了。

 

  佛菩提道的見道也跟我們剛剛舉這個尋寶的譬喻一樣,菩薩明心找到萬法根源如來藏,證得根本無分別智;找到了這個如來藏,就好像找到佛法堂奧的那個門。修學佛法的人看到公案裏面講,祖師們舉手投足還有種種的言語,覺得非常的灑脫自在,看了非常的羡慕,於是就來修學佛道;但是怎麼修學都覺得佛道浩如大海,不知如何修、如何證;就好像剛剛所提到的那個在群山當中,找寶物的尋寶人一樣。等到他找到如來藏,就好像尋寶人找到那個寶藏洞窟的入口;以禪門來講呢,就是找到了那個無門之門。找到了無門之門之後,這時候再來看待佛法,已經不再是渺渺茫茫不可知、不可證,所以說明心找到如來藏、證得根本無分別智,那就是「真見道」。真見道之後,找到了如來藏只是個總相而已,如來藏到底有什麼內涵,就必須要等之後繼續逐一的去觀察、去體驗、去瞭解,證得了後得無分別智,這個就是「相見道」。真見道找到了如來藏之後,再經過相見道的修學,到了對於如來藏心體自身的內涵,以及如來藏跟佛菩提道修證究竟成佛的關係與次第,能夠了知、能夠如實通達,那就是通達位,就是初地的入地心。

 

  就如同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當中所說的:“在通達位,如實通達。”意思就是說:並不是在明心找到如來藏那個真見道位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如實通達;也不是在逐一的去體驗、去觀察如來藏性相的那個相見道位,就能夠如實通達;而必須要到了真正通達,都了知了,那才能夠成為見道的通達。這個時候就進入了初地,也就是初地的入地心,成為真佛子!他是佛菩提道當中修學的聖人,不像菩薩七住明心、十住眼見佛性,乃至於說他成滿了十行、十迴向位的修學,這個三賢位的菩薩只是外聖內凡的菩薩,他還不是聖位菩薩!之所以說三賢位的菩薩是外聖內凡的菩薩,是因為如果依二乘解脫道的修證來講,斷我見、斷三縛結的初果須陀洹,就已經是證得聲聞見道的初果聖人了,已經是屬於聖人了;菩薩明心的時候就斷了我見,並且能夠進而斷三縛結;斷我見、斷三縛結,依二乘解脫道來講的話,他的證量跟解脫道當中那個初果須陀洹這個聖人是沒有差異的;所以從二乘解脫道來講的話,菩薩明心斷我見、斷三縛結,證量也可以是聖人啊!

 

 但是對於佛菩提道大乘別教來講的話,他(這樣的修證)還不是聖人,他最多只是賢人,因為還沒有通達佛道的次第,對於佛菩提道的內涵以及次第還沒有通達。對於那些佛門以外的外道,那當然明心斷我見、斷三縛結的大乘菩薩更是屬於聖人。因為佛門之外的外道沒有斷我見,最多只能夠斷我所的執著,但是沒有能夠斷我見,所以說外道當中如果以佛門的角度來講,不管是依二乘、菩薩,或者是以大乘菩提來講的話,都沒有聖人。如果說是以大乘菩提這個佛菩提道的別教來講的話,二乘人當中這個斷我見的初果須陀洹,也還不能夠稱為聖人;所以說明心斷我見、斷三縛結的大乘菩薩,在佛菩提道別教來講,他就不是聖人,他還只是凡人。以凡聖區分來說,他還是凡人,只是已經可以說他是賢人。講到這邊我們就可以瞭解,見道通達就是通達了佛菩提道「道的次第」,也通達了佛菩提道所應修學的內涵。既然通達了修學的內涵及次第,我們在這邊要告訴大家:佛法是可以實證的!既然可以實證,就應該要實修。

 

  初地菩薩既然已經見道通達,既然已經清楚佛菩提道修學成就究竟佛果的內涵與次第,成為真佛子,成為聖位菩薩,已經進入初地了,接下來從初地的住地心開始,就要開始依著他所了知的佛菩提道的次第與內涵,一一的來修習,漸次的邁向佛地。所以說初地的住地心以後,就稱為修習位,或者稱為修道位,依著所了知的佛道內涵與次第來修習的緣故。

 

從剛剛的說明大家可以瞭解:初地菩薩如果以入地心、住地心、滿地心來區分的話,初地的階位就包括了入地心的見道位,而且是見道通達位,另外接著就是住地心開始的修道位,所以初地一地就包括了見道通達位以及修道位。初地(的入地心,)它是第二阿僧祇劫這個次無量數劫修學的開始,因為它具足了四緣,因為他已經通達了佛菩提道修學的內涵與次第,能夠漸次的修學,直到最後成就究竟的佛果;因此初地的階位,在佛菩提道的修學當中有特別的意義;佛陀授記菩薩們將來成佛,也是針對初地菩薩來加以授記。以上我們就針對佛菩提道修學,證入初地的這個條件,以及初地它的特殊之處,提出來為大家作了說明。既然了知了初地的這個條件、進入初地了,接下來就要說明十地的修證。阿彌陀佛!

该帖子在 2010/7/26 6:08:10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10-7-26 6:08:10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2 楼 

[简体文稿]
在前面的单元当中,我们由其他的亲教师为大家解说了佛菩提道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当中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那么十回向位之后就是十地,十地(的修行)要先入初地,这个单元我们就先为大家来说明证入初地。佛菩提道的修学,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或称为三无量数劫!这三无量数劫,有所谓的三波罗蜜多的修学,也就是说,要经过远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还有大波罗蜜多的修学,然后才能够证入佛地的究竟圆满波罗蜜多。

远波罗蜜多指的是第一大阿僧袛劫,也就是初无量数劫,它是从初住至十回向位圆满。这个初住到十回向位,经过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也就是所谓的三贤位。从三贤位的开始,满心之后即将要进入初地,这个阶段称为远波罗蜜多。在这个三贤位的修学当中,菩萨六度的势力仍然非常的微弱,所以常常被烦恼所转,不能够伏除烦恼。虽然因为「真见道」,所以有波罗蜜多的功德,但是距离成佛仍然遥远,所以称为远波罗蜜多。接下来是近波罗蜜多,也就是第二阿僧祇劫,或者称为次无量数劫。他是从初地至七地满心进入八地前,在这个七地的修行当中,各地都有它所应修学的无生法忍;而在这七地的修道过程当中,六度的势力渐渐的增强,经过七地次第的逐渐接近佛的究竟觉,所以称为近波罗蜜多。第三个阶段是大波罗蜜多,也就是第三大阿僧祇劫,或者称为末无量数劫,乃是八地、九地、十地及等觉位的修学。因为前面七地满心的时候,成就了第七度方便波罗蜜多,所以在断尽了我执思惑,以及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之后,不入无余涅槃,迈进八、九、十地,继续的修学无生法忍一切种智,这时六度(波罗蜜多)的势力已经非常的增盛,称为大波罗蜜多;等到了等觉位,百劫于一切的所知境当中,去断除所知障中微细的执着还有愚痴,圆满一切种智,并且要大力修集福德,也就是所谓的「百劫修相好」!这样子福慧都满足了以后就能够即将成就佛道,进入了妙觉地,所以在这个第三阿僧祇劫阶段称为大波罗密多。

从以上的说明当中可以了解:菩萨修学三大无量数劫,其中第一大阿僧袛劫就是初无量数劫,跟第二大阿僧袛劫也就是次无量数劫,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区分就是在初地。初地是菩萨修学(佛菩提道)进入第二大阿僧袛劫的开始,所以证悟初地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要加以特别的说明。在大乘佛菩提道的修学当中,菩萨道的行人经过了十信位,还有初住到五住位的修集信心以及福德资粮;然后到了六住位修集般若功德,熏习般若中观进入七住明心,般若正观现在前,亲证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亲见了十方世界一切法界的实相,也就是如来藏。这个时候他除了证得第一义的世出世间般若智慧外,能够了知般若诸经的密意,也同时生起了二乘初果人所具有的世俗谛的智慧,就是断我见(开始渐渐的淡薄贪瞋痴)。那断我见之后再经过七住到十住以及十行、十回向位,这整整大约一大阿僧袛劫的三分之二时间,长时间的去修学,具足了四缘─或者说具足了四个条件─就能够证入初地。这四缘就是:第一是无生法忍,第二是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第三是增上意乐,第四就是具足入地所需之福德。

我们详细来加以说明:所谓的无生法忍,指的就是八识心王的一一心,都确实的亲证。那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已经能够确实的领受,也就是亲证了人无我,以及法无我的初地无生法忍。这里面所说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以及二种无我,因为时间不够的关系,我们不在这边加以细说;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所著作的《楞伽经详解》当中,有非常详细的解说,有兴趣的菩萨不妨去请阅。

那么第二个条件,也就是要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就是要消除私心、消除慢心、消除嗔心(发起初禅而远离欲界爱,能入定观察往昔行菩萨道的事情,成就如梦观,断除五下分结,或者断除五上分结再回心转入大乘法,不入涅槃)。

第三个条件是增上意乐,就是要在佛前勇发《华严经》所说的十无尽愿,并且要永远的不退失于这十无尽愿,要能够尽一切的力量去履见这十无尽愿(也就是留惑润生不证四果,或者证四果以后再起惑润生,愿意世世留在人间行菩萨道)。

第四个条件就是要具足入地所需的大福德(主要是救护众生远离众生相,护持正法久住于人间,从遵循世尊法毗奈耶「不亏损法事、不亏损如来」的法戒基础上,努力从法布施中修集大福德)。

能够具足这四个条件之后,也就是说具足了这四缘之后,那么就能够入住初地,开始了十地道的修学。菩萨道中菩萨十地的阶位,每个阶位都可以细分为入地心、住地心及满地心。入地心就是刚进入这一地,住地心就是住在这一地当中去修学,满地心就是成满这一地所应具有的(智慧与福德等)功德。如果是以唯识的菩萨五位,也就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通达)位、修道(修习)位、究竟位,来加以细分的话,那么初地的入地心,它是属于见道的通达位。因为菩萨七住明心般若正观现在前当下就是真见道,然后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相见道的修学,这些都是属于见道位。

那么所谓大乘的见道是什么呢?所谓见道可以说,就是看到了佛菩提道修学的内涵以及次第,或者是清楚了佛菩提道修学的内涵以及次第。我们不妨以寻宝作为譬喻来加以说明:这个寻宝的人,还没有找到深藏在那个群山之中的宝藏以前,他纵使看见了山林之美,但是对他来讲还不是宝;这个时候纵使他在群山之间已经来来回回走动了数十百次,但是宝藏在什么地方还是盲无所知;必定要等到他寻获了那个宝藏洞窟的入口,真正的知道宝藏所在了,这个时候再来看这个群山,那就跟之前大不相同,因为这个时候来看已经不只是一片的山野,而是宝山啊!那这个就是真见。因为他真正已经看到那个宝藏在什么地方。

也许各位还没有办法很清楚的能够体验这样的一个譬喻,我们不妨再举一个童话故事当中的内容,来让大家更为清楚。童话故事〈天方夜谭〉当中有一则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故事里面说这个阿里巴巴他每天赶着羊群到山间去放牧;直到有一天他听见了马群在奔腾的声音,所以赶快躲了起来;刚好就看到这四十大盗带着他们去抢来的财宝,在那山谷中说起了「芝麻开门!芝麻开门!」这样的偈语;然后山谷中山门就打开了,这四十大盗就把抢来的金银珠宝都放到山谷的那个洞窟里面。阿里巴巴看到这一幕之后,他等四十大盗离开了,他也跟着到这边来喊「芝麻开门!芝麻开门!」果然,洞窟的门打开了;然后他终于发现了这个宝藏洞窟的所在,这个时候对他来讲,纵使他之前每天带着羊群到这边来放牧,前前后后这样子走过不下百千次,可是再怎么看就是一片山野而已嘛!直到这一天无意中知道那个宝藏洞窟的入口,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说原来这就是一座宝山,不只是简单的一片原野而已,所以说这就是「真见」。但是知道了宝藏所在以后,还必须等他进入那个洞窟,逐一的去查看到底里面有哪些珍奇宝物。虽然说还来不及详细的去探究这些宝物的成分是什么,他们的价值总共有多少,但是已经知道有哪些东西了,已经知道一个梗概了,那这就是「相见」──看见每一个宝物的相貌了。

佛菩提道的见道也跟我们刚刚举这个寻宝的譬喻一样,菩萨明心找到万法根源如来藏,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找到了这个如来藏,就好像找到佛法堂奥的那个门。修学佛法的人看到公案里面讲,祖师们举手投足还有种种的言语,觉得非常的洒脱自在,看了非常的羡慕,于是就来修学佛道;但是怎么修学都觉得佛道浩如大海,不知如何修、如何证;就好像刚刚所提到的那个在群山当中,找宝物的寻宝人一样。等到他找到如来藏,就好像寻宝人找到那个宝藏洞窟的入口;以禅门来讲呢,就是找到了那个无门之门。找到了无门之门之后,这时候再来看待佛法,已经不再是渺渺茫茫不可知、不可证,所以说明心找到如来藏、证得根本无分别智,那就是「真见道」。真见道之后,找到了如来藏只是个总相而已,如来藏到底有什么内涵,就必须要等之后继续逐一的去观察、去体验、去了解,证得了后得无分别智,这个就是「相见道」。真见道找到了如来藏之后,再经过相见道的修学,到了对于如来藏心体自身的内涵,以及如来藏跟佛菩提道修证究竟成佛的关系与次第,能够了知、能够如实通达,那就是通达位,就是初地的入地心。

就如同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当中所说的:“在通达位,如实通达。”意思就是说:并不是在明心找到如来藏那个真见道位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如实通达;也不是在逐一的去体验、去观察如来藏性相的那个相见道位,就能够如实通达;而必须要到了真正通达,都了知了,那才能够成为见道的通达。这个时候就进入了初地,也就是初地的入地心,成为真佛子!他是佛菩提道当中修学的圣人,不像菩萨七住明心、十住眼见佛性,乃至于说他成满了十行、十回向位的修学,这个三贤位的菩萨只是外圣内凡的菩萨,他还不是圣位菩萨!之所以说三贤位的菩萨是外圣内凡的菩萨,是因为如果依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来讲,断我见、断三缚结的初果须陀洹,就已经是证得声闻见道的初果圣人了,已经是属于圣人了;菩萨明心的时候就断了我见,并且能够进而断三缚结;断我见、断三缚结,依二乘解脱道来讲的话,他的证量跟解脱道当中那个初果须陀洹这个圣人是没有差异的;所以从二乘解脱道来讲的话,菩萨明心断我见、断三缚结,证量也可以是圣人啊!

但是对于佛菩提道大乘别教来讲的话,他(这样的修证)还不是圣人,他 最多只是贤人,因为还没有通达佛道的次第,对于佛菩提道的内涵以及次第还没有通达。对于那些佛门以外的外道,那当然明心断我见、断三缚结的大乘菩萨更是属于圣人。因为佛门之外的外道没有断我见,最多只能够断我所的执着,但是没有能够断我见,所以说外道当中如果以佛门的角度来讲,不管是依二乘、菩萨,或者是以大乘菩提来讲的话,都没有圣人。如果说是以大乘菩提这个佛菩提道的别教来讲的话,二乘人当中这个断我见的初果须陀洹,也还不能够称为圣人;所以说明心断我见、断三缚结的大乘菩萨,在佛菩提道别教来讲,他就不是圣人,他 还只是凡人。以凡圣区分来说,他还是凡人,只是已经可以说他是贤人。讲到这边我们就可以了解,见道通达就是通达了佛菩提道「道的次第」,也通达了佛菩提道所应修学的内涵。既然通达了修学的内涵及次第,我们在这边要告诉大家:佛法是可以实证的!既然可以实证,就应该要实修。

初地菩萨既然已经见道通达,既然已经清楚佛菩提道修学成就究竟佛果的内涵与次第,成为真佛子,成为圣位菩萨,已经进入初地了,接下来从初地的住地心开始,就要开始依着他所了知的佛菩提道的次第与内涵,一一的来修习,渐次的迈向佛地。所以说初地的住地心以后,就称为修习位,或者称为修道位,依着所了知的佛道内涵与次第来修习的缘故。

从刚刚的说明大家可以了解:初地菩萨如果以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来区分的话,初地的阶位就包括了入地心的见道位,而且是见道通达位,另外接着就是住地心开始的修道位,所以初地一地就包括了见道通达位以及修道位。初地(的入地心,)它是第二阿僧祇劫这个次无量数劫修学的开始,因为它具足了四缘,因为他已经通达了佛菩提道修学的内涵与次第,能够渐次的修学,直到最后成就究竟的佛果;因此初地的阶位,在佛菩提道的修学当中有特别的意义;佛陀授记菩萨们将来成佛,也是针对初地菩萨来加以授记。以上我们就针对佛菩提道修学,证入初地的这个条件,以及初地它的特殊之处,提出来为大家作了说明。既然了知了初地的这个条件、进入初地了,接下来就要说明十地的修证。
阿弥陀佛!

该帖子在 2013/11/30 11:21:24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13-11-30 11:21:24 
本帖子共有 1 页, 1 张回帖,每页有 13 张回帖 >> [ 1 ]
页码:

论坛音乐开启||关闭

Powered By : 佛 运
Copyright 2004-2008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6k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