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风格变换论坛帮助娱乐参考

总论坛公告
素食,放生,打坐就能代表正法吗?佛经才是验证正邪的标准!!!     显示用户列表 团队管理 佛运首页

   你的位置: 佛运论坛学习正法心得浏览当前帖子

    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273 位读者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40.大乘实证所得智慧(视频)

40.大乘实证所得智慧(视频)--正德老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odfv4lB8UI

─菩薩因證得阿賴耶識心體如來藏而發起實相般若

 

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所得的智慧,在經文中佛說:證阿賴耶識,得本覺智;能轉阿賴耶,得本覺智。這表示菩薩證了阿賴耶識心體以後,能證得阿賴耶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個本覺智呢,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

 

所謂的根本,指的就是阿賴耶識祂是五蘊的根本;祂是出生五蘊的根本,同時阿賴耶識也是五蘊空相的根本。因為阿賴耶識本身與所生的五陰十八界在一起,就呈現了般若空,而般若空就是五蘊空相的根本。而這個無分別,指的就是阿賴耶識祂出生了六識覺知心,六識覺知心藉由五根觸五塵現起去分別六塵境界,而六識心恒在六塵境界中見聞覺知,恒在六塵境界中分別了知,所以祂所出生的六識是在六塵中見聞覺知的;而阿賴耶識本身藉五根觸五塵出生了五識,藉意根觸法塵出生了意識,祂呈現了內相分讓六識心來分別,可是祂自己卻恒不與六塵相應,不於六塵中見聞覺知,也就是祂恒於六塵中如如不動。這是第一種不分別。

 

第二種不分別,是指阿賴耶識將祂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功能種子,按照業種的內涵去變異成熟六道有情的五蘊身的時候,並不去分別現在要變化的是畜生道的五蘊身,或者是餓鬼道的五蘊身,或者是地獄道的五蘊身,或者是人天的五蘊身;祂都不分別,完全如實地按照業種的內涵去變異成熟。同時,當祂與所變異成熟的五蘊身在一起咦鞯臅r候,也恒不分別這五蘊身是我,這五蘊身是哪一道的五蘊身。所以這樣的不分別,(菩薩看見這種不分別的實相境界)我們稱祂為根本無分別;而菩薩證得這種阿賴耶識的無分別的智慧,就稱為根本無分別智。

 

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所證之標的)就是指阿賴耶識本身,而由意識具足了分別心,親證了阿賴耶識以後,來分別阿賴耶識有哪一些法性。所以,是由意識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才能夠得這個根本無分別智。而根本無分別智並不是指意識心祂能夠於五塵不分別。因為意識心雖然於五塵不分別,但是祂仍然於定境法塵中了知、分別,所以意識心不於五塵分別時,並不是就有無分別智。因為意識心的體性永遠都是分別,同時意識心能夠分別所有的法都是緣起性空、緣生緣滅;意識心因為能夠觀察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緣起性空,所以不去分別這個是什麼法,那個是什麼法,而一律以緣起性空來看待。但是這一種智慧並不是無分別,因為縱然所有的法都是緣生緣滅,是緣起性空,但是意識心仍然是以祂有分別的體性來分別一切法緣生緣滅、緣起性空,所以意識心能夠證得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而不去分別,不去貪愛、不去喜歡或是去厭離,這樣子不代表意識心就有了無分別的智慧。因為意識心仍然是以祂能分別的體性來分別一切法緣起性空。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指的不是意識心對五塵不分別,或者說意識心因為了知一切法緣生緣滅以後,對一切法不去分別取捨(而是有一個本不分別的心能生萬法,是法界實相,被能分別的意識證得了,現見如來藏本不分別,所以生起對法界實相的智慧,才稱為證得無分別智)。

 

這個地方是非常關鍵的點。也就是說,修學佛法的人對於這個名相根本的意涵、真實的意涵,要如實地了知。意識心的體性,本身就是分別了知,所以意識心不可能(修行改)變為不分別。我們已經了知了根本無分別智就是本覺智,根本無分別智又稱為總相智。也就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對於阿賴耶識與五蘊咝械南嗝玻@些相貌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對咝邢嗝采媳厝灰酥摹R簿褪钦f,證得阿賴耶識者,必然能夠了知阿賴耶識在五塵中、在六塵中如如不動的不分別是什麼;一定能了知自己身上的阿賴耶識、眾生有情身上的阿賴耶識,仍然是以這樣不分別的方式,來成就六道有情的異熟果報。這個就是(菩薩)第一個一定能夠得到的智慧,所以稱為總相智。這個智慧同時又稱為般若實相智,般若的意思指的就是中道,也就是一個具有中道法性的法,是一切法出生的實相。所以般若實相智的意思,就是就是你去親證了一切法出生的根源,這個法本身具足了中道性。而這個中道性本身不落於斷滅無、不落於三界有,祂卻能夠不斷地出生一切法。

 

所以能夠依止於這個法的中道性,來觀察一切法皆由這個具有中道性的法來出生,而且這些被出生的法依止於這個所出生的心體,仍然是不生不滅。有這樣的智慧能夠來觀察,這個就是般若實相智。

 

這樣一個智慧,又稱為大乘無生智,或者是大乘無生忍。因為大乘的無生智指的是阿賴耶識的本來無生,而不是像二乘人所證的要將五蘊滅了而不再出生叫作無生。因為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它是將滅止生。是將五蘊能出生的因滅了,而止息後世五蘊的出生,所以叫作將滅止生。這種將滅止生,使得五蘊不再出生,不是大乘的無生智,也不是(般若智慧中的)根本的無分別智。而是指:因為二乘聖者畏懼生死之苦,而由佛的教導來斷除生死之苦的因,所以讓他的(後世)五蘊不再出生,就沒有生死之苦。但是大乘菩薩所證的無生智是一定要證得阿賴耶識,能夠了知阿賴耶識是本來無生,不是藉由任一因、任一緣來出生。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說阿賴耶識本來無生。

 

可是這本來無生,還函蓋了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一切法種,因為一切法種都含藏在阿賴耶識心體中。阿賴耶識的心體猶如金剛不能毀壞,所以祂所含藏的一切法種也不能被毀壞,但可以經過業的內涵而變異成熟。那麼這些五蘊十八界的種子,都是被阿賴耶識所含藏,五蘊十八界的種子功能都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功能法性。雖然阿賴耶識藉眾緣出生了五蘊十八界,可是五蘊十八界並不是在某一世、某一劫突然被出生創造出來的種子功能,而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所以(菩薩悟後)依止于阿賴耶識,來觀察五蘊十八界也是無生;因為祂不是在任何一個時候被創造出來的種子功能,也不是在任何一個時候可以被壞滅的種子功能;因為二乘人是斷了五蘊出生的因,而不是斷了五陰十八界的種子功能。所以我們說菩薩因為證得本來無生的心體,進而能夠觀察祂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的種子功能法性也是本來無生。那麼這個道理就是佛在《心經》中教導菩薩說,阿賴耶識與祂所出生的五蘊是不一不異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又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教導菩薩要以實證阿賴耶識所得的般若實相慧,來觀照五蘊空相的道理;以般若實相的智慧來觀照五蘊的空相不是落入斷滅中,同時要知道這個心體本來無生、不生不滅,所以這個五蘊本身的空相也是不生不滅。因為五蘊要由阿賴耶識這個心體藉眾緣來出生,藉眾緣出生以後有壞滅的現象;但壞滅以後並不是種子功能壞滅,而是緣散了,所以無常的法就歸於斷滅。那麼以心體本身的無生來看待五蘊十八界也是本來無生,所以要以心體本來無生來看待五蘊空相也是不生不滅。

 

這樣又繼續觀察這個心體本就具足的人無我、法無我的無所得法。人無我就是說祂出生了五蘊身,可是祂卻不以五蘊身當作我、計著為我。祂能夠讓五蘊身中的五蘊十八界種子功能法性現行咦鳎墒菂s不把這十八界的法性當作是自我。那麼這樣的人無我、法無我、本來無所得的法,就是《心經》中最後說的沒有六根六塵,沒有這些六識界,所以也無無明,也沒有無明盡的時候,就是告訴菩薩要能夠觀察到這個心體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說,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能夠得根本無分別智,又稱為總相智,又稱為大乘無生智,或者大乘無生忍。為什麼叫“忍”呢?因為菩薩一定要能夠安住於這個心體的本來無生,能夠安住於五蘊十八界的本來無生。所以依于這個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菩薩繼續跟隨善知識修學一切種智。在修學一切種智的過程中,菩薩要能夠現觀自己的五蘊十八界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生,有情的五蘊十八界也是由各個有情本來具足而有的阿賴耶識所生。而阿賴耶識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以及輾轉所生的三十七道品等等,(攝歸阿賴耶識心以後)每一法中都是同一味的真如無我法性。所以以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所得的這個智慧,又稱為後得無分別智。

 

因為菩薩能夠這樣現觀,能夠現觀在生死中其實就是等於在涅槃中。「生死就是涅槃」是什麼道理呢?什麼道理說生死就是涅槃呢?因為生死的法,生是指五蘊的出生,是由阿賴耶識藉眾緣幻化變生,有了五蘊本無今有的相貌現前,最後因為無常變異所以歸於壞滅。但是生與死卻都是在阿賴耶識中生與死,由阿賴耶識將五蘊法出生,因為阿賴耶識,所以(斷了我執後)五蘊法(可以)不再現前;因為阿賴耶識的關係,所以五蘊法(可以)斷滅。因為阿賴耶識(常住不壞)的關係,阿賴耶識本身離開了已經壞滅的五蘊,所以五蘊就變為壞滅、就變為死。所以生死其實都是在阿賴耶識中,從來沒有離開過;也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菩薩能不捨生死,於世世中常行菩薩道。

 

可是雖然說菩薩能夠不捨生死,但也非不捨生死啊!因為菩薩了知這個生死——為什麼會有五蘊的生死,是因為顛倒想,把五蘊計著為真實我,而於五蘊法產生我見以及我執的貪愛。所以菩薩證悟了阿賴耶識以後,能夠轉依阿賴耶識本來的真如無我法性,來斷除對於五蘊的我執貪愛,所以在修道過程以後,也非不捨生死;這就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能夠“不捨生死”、“非不捨生死”的道理。

 

可是為什麼說「生死就是涅槃」呢?因為生死指的就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而有、恒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能夠出生五蘊來生死)。而阿賴耶識本來就是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所以阿賴耶識本來就在(無生無死的)涅槃境界中。而這些五蘊的生死,就是常住於(阿賴耶識心體無生無死的)涅槃中,才有這些(五蘊)生死;所以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了知「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能夠知道涅槃不是修來的,因為涅槃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而有的這個中道法性。可是涅槃又非不修而得:假如沒有親近真善知識,假如沒有建立正知正見,假如沒有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起善願,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就不能證得阿賴耶識,就不能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且如果沒有斷除阿賴耶識所執藏的意根我執、遍計執的染汙煩惱,也不能讓我執染汙煩惱去除掉以後成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同時如果沒有斷除分段生死的煩惱,也沒有斷除變異生死所知障的煩惱,就不能成就佛地的大般涅槃。所以說涅槃是非修而得、非不修而得的。菩薩因為證得這個阿賴耶識,能夠生起根本無分別智,也生起後得無分別智。這兩個智慧是菩薩在三賢位所修的智慧。

 

但是對於生死即涅槃這個法,卻有人認為說:能夠證得一切法的緣起性空,而且能夠在諸法中不執著諸法,那麼緣起性空就是涅槃;能夠不執著諸法就是在涅槃中,所以生死就是涅槃。對這樣主張的人,彌勒菩薩說他叫作“惡取空”的人。為什麼這樣的人叫“惡取空”呢?因為惡取空的人對於五蘊本來是無常,沒辦法信受,對五蘊中都是無常生滅的法、沒有一法是真實,他不能信受;同時對於有一個真實空的法來出生五蘊,所以五蘊就是空,五蘊的空相就是被般若空所含攝,他也不能信受。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又執取一切法的緣起性空就是涅槃。這樣的人執取了以這個不是真實空的法,成為真實法,彌勒菩薩指責他叫作“惡取空”的人。

 

為什麼會落到“惡取空”中呢?就是因為對無常法不能如實了知,對五蘊的無常不能如實了知,對色蘊無常不能如實了知,受蘊無常不能如實觀察了知,對於想蘊無常不能真實了知,對於行蘊無常不能真實了知,對識蘊裏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不能如實了知祂的無常性。因為不能如實了知無常性,對無常沒有智慧,對無常沒有智慧的關係,所以就在無常(的五蘊)中執取一法為常,這個叫作顛倒;這個常的顛倒,執取了什麼呢?執取了緣起性空為常,執取了意識心為常,所以對無常不能生起真實智慧的人就會落入顛倒中,而把不是真實法計為常,而把沒有真實我的五蘊法計為有我。五蘊中色受想行識沒有一法是真實而計為真實有我,把不清淨的法當作清淨。

 

什麼叫作不清淨的法呢?就是意識心以依止於我見、我執,而生起念頭說要解脫,而生起念頭說要生起緣起性空的智慧,要以緣起性空的智慧不去執著一切法,當作是究竟法,當作是解脫法。這樣的法就叫作不清淨的法。因為真實清淨的法是無我的,無我的法才叫作真實清淨的法。所以我們說他是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然後不清淨的法計為清淨法。同時他把不是真實樂的法計為樂,因為五蘊中的一一法都是無常法,色受想行識諸法都是無常法;既然是無常法就是生死的法,有生死的法就是苦的法,苦的法就不是安樂之處,就不是安隱之處;苦的法就是能滅的法,就是斷滅的法。所以他把不是真實樂的法計為樂,因為(落入)無常(法中)沒有能生起真實智慧,而生起了這四種顛倒,所以才會有惡取空的情況。

 

所以一切修學佛法的佛子們,建立正知正見真的非常重要!只有依止於善知識,才不會將不是真實空的法計為真實空而落入惡取空中,才不會對於真實空的法不能信受,而譭謗沒有真實法存在。這個是我們所要警惕的地方。同時,菩薩在三賢位修學根本無分別智以及後得無分別智以後,又進入初地乃至十地,修學一切種智。當一切種智修學圓滿的時候——一切種智修學圓滿就是將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種子功能完全具足了知;一切種智具足圓滿的時候就是成佛,所以成佛圓滿了道種智。圓滿道種智這個部分,就表示還是要以實證阿賴耶識為基礎(來進修)。這一集,我們跟大家解說了大乘所證的涅槃;在下一集中要為大家解說三乘所證涅槃的異同,那麼涅槃的基礎還是要以實證本來無漏無為的(如來藏)中道法性為基礎。

该帖子在 2010/7/26 6:21:01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10-7-26 6:21:01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2 楼 

[简体文稿]
大乘实证所得智慧─菩萨因证得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而发起实相般若(开示文稿如下:)

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所得的智慧,在经文中佛说:证阿赖耶识,得本觉智;能转阿赖耶,得本觉智。这表示菩萨证了阿赖耶识心体以后,能证得阿赖耶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这个本觉智呢,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

所谓的根本,指的就是阿赖耶识祂是五蕴的根本;祂是出生五蕴的根本,同时阿赖耶识也是五蕴空相的根本。因为阿赖耶识本身与所生的五阴十八界在一起,就呈现了 般若空,而般若空就是五蕴空相的根本。而这个无分别,指的就是阿赖耶识祂出生了六识觉知心,六识觉知心藉由五根触五尘现起去分别六尘境界,而六识心恒在六 尘境界中见闻觉知,恒在六尘境界中分别了知,所以祂所出生的六识是在六尘中见闻觉知的;而阿赖耶识本身借五根触五尘出生了五识,借意根触法尘出生了意识, 祂呈现了内相分让六识心来分别,可是祂自己却恒不与六尘相应,不于六尘中见闻觉知,也就是祂恒于六尘中如如不动。这是第一种不分别。

第 二种不分别,是指阿赖耶识将祂所含藏的五蕴十八界功能种子,按照业种的内涵去变异成熟六道有情的五蕴身的时候,并不去分别现在要变化的是畜生道的五蕴身, 或者是饿鬼道的五蕴身,或者是地狱道的五蕴身,或者是人天的五蕴身;祂都不分别,完全如实地按照业种的内涵去变异成熟。同时,当祂与所变异成熟的五蕴身在 一起运作的时候,也恒不分别这五蕴身是我,这五蕴身是哪一道的五蕴身。所以这样的不分别,(菩萨看见这种不分别的实相境界)我们称祂为根本无分别;而菩萨证得这种阿赖耶识的无分别的智慧,就称为根本无分别智。

所以根本无分别智(所证之标的)就是指阿赖耶识本身,而由意识具足了分别心,亲证了阿赖耶识以后,来分别阿赖耶识有哪一些法性。所以,是由意识证得阿赖耶识 以后,才能够得这个根本无分别智。而根本无分别智并不是指意识心祂能够于五尘不分别。因为意识心虽然于五尘不分别,但是祂仍然于定境法尘中了知、分别,所 以意识心不于五尘分别时,并不是就有无分别智。因为意识心的体性永远都是分别,同时意识心能够分别所有的法都是缘起性空、缘生缘灭;意识心因为能够观察一 切法都是缘生缘灭、缘起性空,所以不去分别这个是什么法,那个是什么法,而一律以缘起性空来看待。但是这一种智慧并不是无分别,因为纵然所有的法都是缘生 缘灭,是缘起性空,但是意识心仍然是以祂有分别的体性来分别一切法缘生缘灭、缘起性空,所以意识心能够证得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而不去分别,不去贪爱、不去 喜欢或是去厌离,这样子不代表意识心就有了无分别的智慧。因为意识心仍然是以祂能分别的体性来分别一切法缘起性空。所以根本无分别智指的不是意识心对五尘 不分别,或者说意识心因为了知一切法缘生缘灭以后,对一切法不去分别取舍(而是有一个本不分别的心能生万法,是法界实相,被能分别的意识证得了,现见如来藏本不分别,所以生起对法界实相的智慧,才称为证得无分别智)。

这个地方是非常关键的点。也就是说,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这个名相根本的意涵、真实的意涵,要如实地了知。意识心的体性,本身就是分别了知,所以意识心不可能(修行改)变为不分别。我们已经了知了根本无分别智就是本觉智,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总相智。也就是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对于阿赖耶识与五蕴运行的相貌,这些相貌是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对运行相貌上必然要了知的。也就是说,证得阿赖耶识者,必然能够了知阿赖耶识在五尘中、在六尘中如如不动的不分别是什么;一定能了知自己身上的阿赖耶识、众生有情身上的阿赖耶识,仍然是以这样不分别的方式,来成就六道有情的异熟果报。这个就是(菩萨)第一个一定能够得到的智慧,所以称为总相智。这个智慧同时又称为般若实相智,般若的意思指的就是中道,也就是一个具有中道法性的法,是一切法出生的实相。所以般若实相智的意思,就是就是你去亲证了一切法出生的根源,这个法本身具足了中道性。而这个中道性本身不落于断灭无、不落于三界有,祂却能够不断地出生一切法。

所以能够依止于这个法的中道性,来观察一切法皆由这个具有中道性的法来出生,而且这些被出生的法依止于这个所出生的心体,仍然是不生不灭。有这样的智慧能够来观察,这个就是般若实相智。

这样一个智慧,又称为大乘无生智,或者是大乘无生忍。因为大乘的无生智指的是阿赖耶识的本来无生,而不是像二乘人所证的要将五蕴灭了而不再出生叫作无生。因 为五蕴灭了不再出生,它是将灭止生。是将五蕴能出生的因灭了,而止息后世五蕴的出生,所以叫作将灭止生。这种将灭止生,使得五蕴不再出生,不是大乘的无生 智,也不是(般若智慧中的)根本的无分别智。而是指:因为二乘圣者畏惧生死之苦,而由佛的教导来断除生死之苦的因,所以让他的(后世)五蕴不再出生,就没有生死之苦。但是大乘菩萨所证的无生智是一定要证得阿赖耶识,能够了知阿赖耶识是本来无生,不是藉由任一因、任一缘来出生。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说阿赖耶识本来无生。

可是这本来无生,还函盖了阿赖耶识所含藏的一切法种,因为一切法种都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体中。阿赖耶识的心体犹如金刚不能毁坏,所以祂所含藏的一切法种也不能 被毁坏,但可以经过业的内涵而变异成熟。那么这些五蕴十八界的种子,都是被阿赖耶识所含藏,五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都是阿赖耶识本来具足的功能法性。虽然阿 赖耶识借众缘出生了五蕴十八界,可是五蕴十八界并不是在某一世、某一劫突然被出生创造出来的种子功能,而是阿赖耶识本来具足的;所以(菩萨悟后)依止于阿赖耶识,来观察五蕴十八界也是无生;因为祂不是在任何一个时候被创造出来的种子功能,也不是在任何一个时候可以被坏灭的种子功能;因为二乘人是断了五蕴出生的因,而不是断了五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所以我们说菩萨因为证得本来无生的心体,进而能够观察祂所含藏的五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法性也是本来无生。那么这个道理就是佛在《心经》中教导菩萨说,阿赖耶识与祂所出生的五蕴是不一不异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又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教导菩萨要以实证阿赖耶识所得的般若实相慧,来观照五蕴空相的道理;以般若实相的智慧来观照五蕴的空相不是落入断灭中,同时要知道这个心体本来无生、不生不灭,所以 这个五蕴本身的空相也是不生不灭。因为五蕴要由阿赖耶识这个心体借众缘来出生,借众缘出生以后有坏灭的现象;但坏灭以后并不是种子功能坏灭,而是缘散了, 所以无常的法就归于断灭。那么以心体本身的无生来看待五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所以要以心体本来无生来看待五蕴空相也是不生不灭。

这样又继续观察这个心体本就具足的人无我、法无我的无所得法。人无我就是说祂出生了五蕴身,可是祂却不以五蕴身当作我、计着为我。祂能够让五蕴身中的五蕴十 八界种子功能法性现行运作,可是却不把这十八界的法性当作是自我。那么这样的人无我、法无我、本来无所得的法,就是《心经》中最后说的没有六根六尘,没有 这些六识界,所以也无无明,也没有无明尽的时候,就是告诉菩萨要能够观察到这个心体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是说,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能够得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总相智,又称为大乘无生智,或者大乘无生忍。为什么叫“忍”呢?因为菩萨一定要能够安住于这个心体的本来无生,能够安住于五蕴十八界的本来无生。所以依于这个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菩萨继续跟随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在修学一切种智的过程中,菩萨要 能够现观自己的五蕴十八界都是由阿赖耶识所生,有情的五蕴十八界也是由各个有情本来具足而有的阿赖耶识所生。而阿赖耶识所出生的五蕴十八界,以及辗转所生 的三十七道品等等,(摄归阿赖耶识心以后)每一法中都是同一味的真如无我法性。所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所得的这个智慧,又称为后得无分别智。

因为菩萨能够这样现观,能够现观在生死中其实就是等于在涅槃中。 「生死就是涅槃」是什么道理呢?什么道理说生死就是涅槃呢? 因为生死的法,生是指五蕴的出生,是由阿赖耶识借众缘幻化变生,有了五蕴本无今有的相貌现前,最后因为无常变异所以归于坏灭。但是生与死却都是在阿赖耶识 中生与死,由阿赖耶识将五蕴法出生,因为阿赖耶识,所以(断了我执后)五蕴法(可以)不再现前;因为阿赖耶识的关系,所以五蕴法(可以)断灭。因为阿赖耶 识(常住不坏)的关系,阿赖耶识本身离开了已经坏灭的五蕴,所以五蕴就变为坏灭、就变为死。所以生死其实都是在阿赖耶识中,从来没有离开过;也因为这样的 关系,所以菩萨能不舍生死,于世世中常行菩萨道。

可是虽然说菩萨能够不舍生死,但也非不舍生死啊!因为菩萨了知这个生死——为什么会有五蕴的生死,是因为颠倒想,把五蕴计着为真实我,而于五蕴法产生我见以及我执的贪爱。所以菩萨证悟了阿赖耶识以后,能够转依阿赖耶识本来的真如无我法性,来断除对于五蕴的我执贪爱,所以在修道过程以后,也非不舍生死;这就是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能够“不舍生死”、“非不舍生死”的道理。

可是为什么说「生死就是涅槃」呢?因为生死指的就是阿赖耶识本来具足而有、恒不变异、无漏无为的中道法性(能够出生五蕴来生死)。而阿赖耶识本来就是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所以阿赖耶识本来就在(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中。而这些五蕴的生死,就是常住于(阿赖耶识心体无生无死的)涅槃中,才有这些(五蕴)生死;所以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了知「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能够知道涅槃不是修来的,因为涅槃是阿赖耶识本来具足而有的这个中道法性。

可是涅槃又非不修而得:假如没有亲近真善知识,假如没有建立正知正见,假如没有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以及智慧资粮,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起善愿,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就不能证得阿赖耶识,就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且如果没有断除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意根我执、遍计执的染污烦恼,也不能让我执染污烦恼去除掉以后成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同时如果没有断除分段生死的烦恼,也没有断除变异生死所知障的烦恼,就不能成就佛地的大般涅槃。所以说涅槃是非修而得、非不修而得的。菩萨因为证得这个阿赖耶识,能够生起根本无分别智,也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这两个智慧是菩萨在三贤位所修的智慧。

但是对于生死即涅槃这个法,却有人认为说:能够证得一切法的缘起性空,而且能够在诸法中不执着诸法,那么缘起性空就是涅槃;能够不执着诸法就是在涅槃中,所以生死就是涅槃。对这样主张的人,弥勒菩萨说 他叫作“恶取空”的人。为什么这样的人叫“恶取空”呢?因为恶取空的人对于五蕴本来是无常,没办法信受,对五蕴中都是无常生灭的法、没有一法是真实,他不 能信受;同时对于有一个真实空的法来出生五蕴,所以五蕴就是空,五蕴的空相就是被般若空所含摄,他也不能信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又执取一切法的缘起性空 就是涅槃。这样的人执取了以这个不是真实空的法,成为真实法,弥勒菩萨指责他叫作“恶取空”的人。

为什么会落到“恶取空”中呢?就是因为对无常法不能如实了知,对五蕴的无常不能如实了知,对色蕴无常不能如实了知,受蕴无常不能如实观察了知,对于想蕴无常 不能真实了知,对于行蕴无常不能真实了知,对识蕴里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能如实了知祂的无常性。因为不能如实了知无常性,对无常没有 智慧,对无常没有智慧的关系,所以就在无常(的五蕴)中执取一法为常,这个叫作颠倒;这个常的颠倒,执取了什么呢?执取了缘起性空为常,执取了意识心为 常,所以对无常不能生起真实智慧的人就会落入颠倒中,而把不是真实法计为常,而把没有真实我的五蕴法计为有我。五蕴中色受想行识没有一法是真实而计为真实 有我,把不清净的法当作清净。

什么叫作不清净的法呢?就是意识心以依止于我见、我执,而生起念头说要解脱,而生起念头说要生起缘起性空的智慧,要以缘起性空的智慧不去执着一切法,当作是 究竟法,当作是解脱法。这样的法就叫作不清净的法。因为真实清净的法是无我的,无我的法才叫作真实清净的法。所以我们说他是无常计常、无我计我,然后不清 净的法计为清净法。同时他把不是真实乐的法计为乐,因为五蕴中的一一法都是无常法,色受想行识诸法都是无常法;既然是无常法就是生死的法,有生死的法就是 苦的法,苦的法就不是安乐之处,就不是安隐之处;苦的法就是能灭的法,就是断灭的法。所以他把不是真实乐的法计为乐,因为(落入)无常(法中)没有能生起 真实智慧,而生起了这四种颠倒,所以才会有恶取空的情况。

所以一切修学佛法的佛子们,建立正知正见真的非常重要!只有依止于善知识,才不会将不是真实空的法计为真实空而落入恶取空中,才不会对于真实空的法不能信受,而毁谤没有真实法存在。这个是我们所要警惕的地方。同时,菩萨在 三贤位修学根本无分别智以及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又进入初地乃至十地,修学一切种智。当一切种智修学圆满的时候——一切种智修学圆满就是将阿赖耶识中的一切 种子功能完全具足了知;一切种智具足圆满的时候就是成佛,所以成佛圆满了道种智。圆满道种智这个部分,就表示还是要以实证阿赖耶识为基础(来进修)。这一 集,我们跟大家解说了大乘所证的涅槃;在下一集中要为大家解说三乘所证涅槃的异同,那么涅槃的基础还是要以实证本来无漏无为的(如来藏)中道法性为基础。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2/40 

该帖子在 2013/11/30 12:54:50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13-11-30 12:54:50 
本帖子共有 1 页, 1 张回帖,每页有 13 张回帖 >> [ 1 ]
页码:

论坛音乐开启||关闭

Powered By : 佛 运
Copyright 2004-2008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6k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