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说通--从宗入教
第一节 宗通有六通

 

宗通者有六种通,此乃大乘菩萨依后得无分别智之所生起。于七住亲证如来藏已,八住位后渐渐生起,至佛地圆满此六种通。六通谓:真实义通,得通,不可思议通,意通,离二边通,说通。略述如下:

真实义通;真实义者,谓于二转法轮般若经藏能真解义,非于文字表相臆想思惟而知其义,乃因实证般若诸经所说之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而于初读般若经时,即能以其根本无分别智,不由思惟而径解经中之真实义,是名真实义通;此乃别教七住菩萨乃至十回向位之所证得者。

初地菩萨之真实义通,乃由七住渐修而来,依七住位般若正观所得根本无分别智,于四威仪中一一证验领纳藏识之中道体性,现观其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等中道体性,而起实相中道观,名为中观智,即是般若之后得无分别智。

复依此般若之后得无分别智,依大善知识熏习般若之种智,而后能起初地之真实义通--初地般若道种智。初地般若道种智,主要乃是依自心藏识而观蕴处界诸法,证得法无我。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佛如是云:《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此法无我智即是初地之真实义通。故知证得如来藏者仍非初地,须依所证藏识加学法无我--唯识一切种智,证知蕴处界十八界诸法之无我性,皆因如来藏所收集之爱业种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来藏与根尘识互为缘起而有;如是现见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现量,非有外法而为有情之所触所受者,因此便能远离对于自心藏识之执着,便能远离意与意识对自己之执着,如是方得进入初地。初地菩萨以此修证故,智慧深利,能为二乘无学及一切凡愚说法而不错谬,是名初地之真实义通。至于佛地之真实义通,非吾人所能揣测,故此从略。

次者得通。菩萨于七住位明心不退失者,于其意识转生下品妙观察智,意根转生下品平等性智。此二智乃依触证及领受自心藏识而生,非未证知自心如来藏识而能生此二智;由此二智故,于般若中道即能契会,起中观智,通达二转法轮诸经,得真实义通,故说名得。

菩萨得通--得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此二智非本来有,因初证如来藏而始生,是故名得。云何菩萨证得自心如来藏而后得此二智?谓菩萨明心已,现前观察一切有情及自身之如来藏心,于五阴中运行不断,乃至眠熟、闷绝、正死位、二无心定中,悉能如实观见,一切错悟凡夫、二乘定性无学圣人及与外道,悉不能见,故名妙观察智。

菩萨复依妙观察智,于自他一切有情蕴处界中,普观一切有情之自心如来藏皆同一性--离见闻觉知(不与六尘相到故)、离思量性(从不作主故)、能了知众生心行(为众生造一切业故)、无我性(不了知自身故)、非有性(无形无色无十八界故)、非无性(具十八界种、三界六道种、世间出世间种故)、无智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入法尘境故)、无无明性(离思量执着性故)、无增减性(不可分割合并故)、不生性(从来不灭故)、涅盘性(法尔如是故,不生不灭故,恒住寂灭境中故)、清净性(随七转识于六尘中运行,而自身不于六尘起任何贪厌取舍故)、不来性(本不生故)、不去性(永不死故)、不异性(六根六尘六识由藏识生故)、不一性(藏识自心非即十八界故,现见其性非一故)、无所得性(离六尘取舍故)、无所失性(本来无所得故)、离四相性(不了知我人众生寿者故)、离断常性(体恒不灭故非断,种有熏习之用故非常)、是出世间性(三十七道品依藏识方能生故)、是一切智性(解脱果依藏识方能证故)、是种智性(蕴含一切种故)、是无作性(不起贪憎及思量性故)、是无住性(不着一切法故)、是菩提性(三乘菩提之根本故)、是轮回性(体永不灭,贯通三世故)、是圆觉性(世世能生见闻知觉性乃至佛地四智圆明故)、是....。

菩萨如是以妙观察智渐观渐广、渐观渐深,渐入初地乃至佛地,于一切有情平等作观,不论转轮圣王诸天天主、贩夫走卒,蝼蚁饿鬼乃至地狱有情,悉以日益增上之妙观察智而作现观--观一切有情之自心如来藏皆同一性类,无稍差异。不因福报有无及地位尊卑而有差别,如是现观故,于思量心(意根)中随起平等性智。其平等性智之生起,于七住位名为下品,于八地位名为中品,于佛地名为上品。随其所修证之增上慧学--自心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深浅而有差别,至佛地圆满。

此二智慧本无今有,故说为得;依于宗通而生,故名得通。佛之得通复加二智:金刚喻定现前时,于前五识转生成所作智,于第八无垢识转生大圆镜智;此二智于成佛前本无,于成佛时始得,故名为得;依于最后身菩萨之宗通而得,故名得通。

三者不可思议通。菩萨以证自心藏识故,现观自他有情之如来藏,皆是无始而有、法尔具足一切自性、从本以来住清净境,从本以来不离涅盘;如是现观故,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复又现前观察有余及无余涅盘,非本无今有,非因修得非不修得,非常非断,与一切法非一非异....。此是菩萨七住乃至初地所有不可思议通,由宗通而得生起。

云何不可思议?谓七住菩萨初悟所得之根本无分别智(真见道位之般若总相智),已非二乘定性无学所能思议,何况凡夫外道而可思议?若得初地道种智者,依于「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而为众生说法,未证有余无余涅盘境界而已具足了知此二涅盘境界;非如二乘定性无学之已证此二涅盘而不知涅盘中境,故说初地菩萨有不可思议通,非二乘定性无学以及一切外道凡夫所能知之。

复次,七住菩萨依于大乘宗通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而为二乘定性无学说之,彼诸阿罗汉闻之不解,如盲如聋,何况佛地宗通所证无住处涅盘?而能知解?故名宗通菩萨有不可思议通。

解脱道如是,于佛菩提道亦复如是,依于七住般若根本无分别智而作种种别相之宣说,二乘定性无学皆不能知,闻之茫然,何况错悟未悟凡夫而能解义?无有是处。

七住菩萨、十住十行菩萨等悉皆如是,智慧难量,何况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之深细?更不能测度也;初地以去皆是增上慧学故,增上慧学皆以亲证自心如来藏为根本故,增上慧学皆依自心藏识之一切种而修学故。

二乘定性无学已圆成有余无余涅盘,闻七住菩萨解说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之解脱道时,已不能知解,何况初地菩萨为彼所说四种涅盘本际境界而能知解?解脱道之涅盘「境界」是其专修亲证者,尚且不能如实知解(详见拙著《邪见与佛法》),何况其所未能修证之般若--佛菩提道?更无论矣!何况佛地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是故一切二乘定性无学及诸凡夫外道,对于七住以去菩萨由于宗通所生之智慧,不能测量,难可思议,是名不可思议通。

四者意通。凡证悟者,于别别真悟者所说言教,能通其意,名为意通;诸余错悟未悟之人闻之不解,不名意通。复次,不论显密诸宗,修何法门,但能悟入宗门,于真悟祖师之公案密意,亦多能通,乃至全部皆通,随其所悟深浅差别而有高下差异,是名意通。

譬如有人于破初参明心之公案能通,名为意通;有人于重关眼见佛性之公案能通,名为意通;有人于牢关公案能通,名为意通;有人不唯三关俱通,亦能通达初地无生法忍之道种智,名为意通;....乃至佛地通达一切世出世间法,于十方诸佛所说言教,意无不通者,是名意通。

意通层次深浅差别,皆因证悟解悟不悟,及众生慧力互异,而有无量差别。意通之最具体表象,厥为禅宗真悟祖师互相之间所作种种弦外之音,举拂竖拳,心意相通;乃至当面高声唱答,应酬之间音声如雷,侍者傍立亲耳所闻,都不体解,是名禅师互有意通;旁侍倾耳,都不体解者,咎在无意通故。

如余禅三精进共修期间,往往不用语言文字,便令学人一念相应而通宗门,觅得自心如来藏识;一旦通宗,彼人随即于余举手投足所示密意能得通达,于余晚参开示之隐覆密义而说者,亦能通晓,是名意通。其后即能通晓余诸著作所述密意,名为意通。若未通宗者,必无意通;如诸错悟未悟之人,自命登圣,而竟于余种种著作所述密意茫然不解,如张志成谓余「越说越模糊」,如是之人不得意通,以未通宗故;是故意通必依宗通为基础,否则即无意通。

五者离二边通。离二边者,谓离有无、去来、断常、增减、生灭、一异、俱不俱、菩提烦恼、生死涅盘、有为无为、善恶净染....等等二边。离二边者,乃是般若中道之意。以起般若慧故能入中道,远离二边,是名离二边通。

离二边通,并非以意识觉知心遮遣有无断常....等二边,令不堕于二边。乃是因于触证领受自心藏识,通达宗门,能亲现观自心藏识具有中道体性:生死非即涅盘,菩提非即烦恼,有为非即无为,善净非即恶染,有非即无,去非即来,断非即常,增非即减,生非即灭,蕴非即如,蕴非俱如....。亦亲现观:生死非离涅盘,菩提非离烦恼,有为非离无为,善净非离恶染,有非离无,去非离来,断非离常,增非离减,生非离灭,蕴非离如,蕴非不俱如....。

凡愚见此诸法因待而有,互相对立;宗通菩萨见此诸法非因待有、非不因待,以菩萨已如实现观此等诸法皆因自心藏识与其所生蕴等诸法和合而有而住而异而灭故。以亲现观不生之藏识能生蕴等有生灭法故,现观其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之现量故,由是离于边见而得通达诸法,了知自心藏识即是诸法实相,故离二边,证得离二边通。

若人不证自心藏识,不解菩提中道涅盘悉依自心立名,妄以意识觉观分别,遮遣名相以为中道,欲离二边者,如是名为妄想。何以故?此谓意识觉观之心是生灭法故,意识离诸名相后,仍是意识生灭法故。如人观察一切法生灭无常故空,而不能知自心意识亦是生灭无常,便起是念:「一切法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故非本住法。」作是念已,谓自心已离无常苦见,复起是念:「我既已离无常苦,远离有边;今住于此见之中,即成空见无见,复堕一边;今当遣除此一空见无见,不住有无,成中道义。」如是以觉知心不住有见无见,谓为中道实相。如是之人,名为凡夫妄想中道,以遮遣有无之情想思惟,自谓已证中道,自诩已离二边。然实不离有无二边、不入中道,谓彼以意识觉知心之离有无二边为中道故,非如龙树《中论》之以自心藏识本离断常有无一异为中道性故。

自心藏识于无量劫来,因无明业爱有漏种子所牵,轮回十方三界六道;于轮回中,现有三界六道二十五有身,变幻不定,世世非必同类。然于生死轮回之中,恒住中道性中,不堕有无断常来去增减生灭一异俱不俱....中。如是藏识中道之性,非因修有,本已如是;菩萨证得自心藏识时,能亲现观藏识中道性之本然圆成,非依修得;但若不依真善知识而修,不证藏识,则不能证知,故说中道实相观非因修得,非不修得。若人不能跳脱于十八界外,现观自心藏识之中道性,而以意识觉知心为主体,欲令觉知心不住有无而入中道者,即成妄想。何以故?意识如是自以为不住有无,其实仍是住,住于「离有无之概念」故,不离意识有故,不离意识自身生灭断常故,意识觉知心非本来如是故,亦不能永远如是故,非如藏识之本来如是及永远如是故。如是之人自谓能得离二边通,其实仍堕二边,故说唯有真实通宗--证得自心藏识者,方能证得离二边通。

六者说通。说通者,谓通宗之人随其前述五通之深浅广狭差别,能随分为人宣说种种法义,不堕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中,是名说通。

说通亦有层次浅深差别--依于菩萨所证般若慧之深浅而有差别。然诸真悟菩萨所说者,法同一味,无二无三;所说虽有深浅广狭之别,法味无异,皆依所证自心藏识为本而宣说故,是名宗通者之说通也。

菩萨说通者,有唯能说般若空性者,有能兼说声闻菩提者,有能兼说二乘菩提者;有唯能说般若总相智者,有能兼说般若别相智者,有能兼说种智及十地道者,有能兼说解脱道之四种圆寂者,乃至有能具足宣说十地成佛之道而巨细靡遗者,是故说通菩萨境界非一,不可一概而论。

然而说通之证得,要依前说真实义通等五而起,不具如是五通者不能证得。如是五通则须依于宗通而得,宗通则依大乘菩萨之亲证自心如来藏而得;所以者何?此谓佛法第一义谛宗旨,悉依自心如来藏之亲证领受而建立故;佛法四种解脱道宗旨,悉依自心藏识所住解脱「境界」差别而建立故;由是故说:三乘菩提悉以自心藏识为根本,证得如来藏者方得名为宗通之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