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说
第二节 宗通概说

 

宗通有二:明心与见性。

 明心者,证得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非俱非不俱、非有非无之真实心--如来藏也。由已亲证如来藏故,渐生般若慧,亲证中道实相观,非诸错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臆测其般若慧也。

《楞伽经》卷三,佛云:「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此谓修行者亲证自心阿赖耶识已,现观阿赖耶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亦现观阿赖耶识藉缘能生万法,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一非异,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俱非不俱,现前领受阿赖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识等体性,不堕一异俱不俱等邪见中。复由亲自现前领受自心阿赖耶之性净涅盘,是故不唯远离未证者对「自心所现」所起诸法之种种虚妄计度臆想,亦于所证心意识三性不生执着而超度之,住于自觉圣智境界之中;对于错悟凡夫及诸外道所说,种种成就蕴处界法之因,如是邪见相皆悉远离。

如此菩萨所住自觉圣智境界,乃是一切外道、一切声闻、一切缘觉之未证入中道实相,而堕于一异、俱不俱二边之人所不能知,佛说是名自宗通法。

换言之,一切外道、佛门凡夫、声闻缘觉,若未证得自心阿赖耶者,于自心阿赖耶必生种种虚妄想,于佛说「诸法皆唯自心所现」必生虚妄想,口说已离一异俱不俱妄想,心欲离此妄想而不可得,不离凡夫及外道之「因成见相」,则必不能证入自觉圣智境界,不能超度心意识三性之法,不名已证宗通之人。

《大乘入楞伽经》卷四,佛云:「宗趣法相者,谓自所证殊胜之相,离于文字语言分别,入无漏界,成自地行;超过一切不正思觉,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名宗趣法相。」自宗意趣之法相,乃是说自身所证智慧殊胜之相,所证之自心乃是自无始来本就远离文字语言及分别之第八识阿赖耶,由现观此心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而转依故,入于无漏界中,成就自地所修诸行。如是菩萨超过一切不正确之思惟与觉想,示现降伏魔说与外道说,出生般若中观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依之趣入自宗意旨,是名宗趣法相。是故证悟之人能于佛门内外诸错悟者所现种种因成见相,一一简别抉择,如理作意而析破之,降伏佛门内之魔所化现黑衣白衣,以及一切外道邪说,如是之人方是通宗者。

此谓佛门学人悟得如来藏后,不遇恶知识摄受;或虽遇恶知识摄受、否定其所悟如来藏,但有诸佛、菩萨、善知识摄受,为其巧设方便,多方开解,使其证验所悟如来藏之真实无讹,证明其所悟如来藏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断不常、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有非无之体性,般若现在前,亲自观见中道实相,入第七住常住不退。嗣后了知妄想、灵知、分别、受想等皆由自心如来藏生;已能如实现前观察:能知能觉能作主之知觉性自我,由不知自我及诸法皆由如来藏所现,故缘十八界之我知我觉我受我想,不舍处处作主之我,由是滋生诸爱业种,便致轮回。

证知此理已,则渐远离分别及虚妄想,使自已(知觉心)处于离虚妄想状态,不堕「一异、俱不俱、有无、断常」四句之中,超过三界有情妄想所知之心意识境界,自知自作证:此是圣人涅盘之本际,远离外道虚妄建立宇宙第一因邪见,远离二乘法中未见道者之邪见--否定藏识因、建立无因有缘之十二因缘观。了知三界一切蕴处界皆唯众生自心如来藏所现,一切声闻、缘觉、外道、大乘法中未见道者,堕于二边之人所不能知,此乃禅宗真正破参者所住境界,非诸错悟者臆想所知;如是名为大乘别教七住菩萨自宗通相,亦名菩萨法眼净。大乘之法眼净者,谓菩萨证如来藏故,生般若慧,慧眼清净,随于三乘法义见法得法,渐渐无所障碍,名为大乘法眼净;以证自心如来藏故,其慧已证无余涅盘本际,非如阿罗汉之证有余涅盘而不知其本际,名为不证涅盘(详见拙著结缘书《邪见与佛法》。此处从略),故不共二乘无学,不通二乘,故名别教。此非大乘法中未悟错悟之人所能测度,故名甚深;真悟之人若不修学种智,亦不能具知,故名微妙;此法能通贯三乘,函盖一切世出世间法,故名无上。(注:密宗自称金刚乘,自谓超胜于大乘;然实密宗金刚乘法极劣,尚不能符合声闻乘教,堕于外道见中,何况能知能证大乘法?彼诸实情将于《狂密与真密》书中据实披露,兹不述之。)菩萨如是未断三界贪瞋烦恼而证菩提,非诸凡愚所知,故名不可思议。

佛子中之善根浅者(如性障深重及声闻种性习气未尽者),虽然皈依三宝,乃至出家在僧宝数中,以盗法心态入我会中,多方研求,故现殷勤,向亲教师数数探问如来藏而得知晓如来藏何在;然因性障及声闻习气未尽故,不事体验领受,生轻易想,满足于藏识之总相智,不肯证验其别相智与种智,遂轻贱此法,往往不告而别。

亦有见取见极重之人,于我会中证藏识已(此余早年之过:不观根器,一律奉送。今已改之,永不再犯),不肯依自心藏识之清净体性而修,不信自心藏识为实相,返认处处作主之知觉性,回复常见外道见,与诸烦恼相应而行,贪瞋慢等不能消除;以见取见故,处处与人诤胜,不为摧邪显正,只为凌驾他人。

如是之人,不能令其知觉心安住藏识远离语言、文字、分别之境,时时现起虚妄想,永不能入无漏界,不能成就上地行。以未曾深入体验故,不能超过一切不正思觉,甚至认同大名声之佛门外道法师所说常见见、认同错悟法师之邪见,尚不能生智慧之光,何况降伏魔说及佛门中诸外道辈?如是之人虽知悟者所证总相,而自身之智慧与见地不显,则不得名为自宗通;未具择法眼故,不能摧邪显正救护佛子故。以上略释明心之宗通。

见性者有二,一非见性宗通,一为见性宗通。初者云何不名见性之宗通?谓此乃明心之宗通也。彼以证悟明心故,能亲见自他有情藏识之性,谓此即是见性;然此仍非眼见佛性,不名见性之宗通也。佛性有二义:成佛之性及佛性。眼见佛性者乃谓狭义之佛性,非谓成佛之性。最后身菩萨见性成佛而起成所作智者,乃谓眼见佛性,非见成佛之性也。二者之异,唯眼见佛性者方知,余人闻之悉皆不解。

见性之宗通者乃谓眼见佛性,如是证量极难描摩,唯证者自知,迥异于明心者之观见自他藏识体性。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菩萨应具之福德。此三若缺其一,必不能见,不唯善知识不能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

眼见佛性之亲证与否,极难勘验,非如明心者于其述说自心藏识运作中即能验其虚实。勘验者唯能依自己眼见之情境,依据被勘验者所述见性情境而判断之,不能藉被勘验者之眼根而检验之,是故极难勘验,故说唯证乃知,非如明心破参之可说与人--明说奉送。

见性之层次有四: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前一乃凡夫臆想及感觉佛性,非是宗通;后三乃外圣内凡佛子及圣人之见性宗通。分述如左:

一、凡夫随顺佛性:此非眼见佛性,唯是对于眼见佛性之臆想及感觉故,必堕妄知妄觉之性中故。此复有七:

一者异生外道未闻佛性名义,随逐于妄知妄觉之性,虽然日日受用自身佛性,而不知不觉佛性之存在,亦不曾闻自身有佛性,名为不知佛性而随顺佛性。

二者佛子闻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中信受,而不知佛性为何物,名为闻见佛性。若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不信受,不名闻见佛性。

三者有诸佛子虽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亦知佛性之总相义及别相义,然因无缘得遇传授见性功夫之善知识,故不能眼见,亦名之为闻见佛性。

四者佛子虽得值遇真善知识传授见性应具之功夫,然不信受佛性可以眼见之理,不肯如实锻炼功夫,虽知佛性名义,仍不能眼见,仍属闻见佛性。

五者学人专作学术研究,不肯修学见性应具之功夫(定力),数数觅诸见性者讨论如何眼见佛性,欲冀讨论研究而见;然因缺乏定力故不能见,虽已知悉佛性名义,终不能眼见;其性障重者,闻《大般涅盘经》说十住菩萨可以肉眼而见佛性,不能安忍,便谤此经及佛,成就未来无量世之长劫纯苦地狱重罪,失菩萨戒体及菩萨身。然此类人仍日日受用佛性而不能见,故名凡夫随顺佛性。

六者佛子定力具足,由善知识引导故,参得正确之佛性名义而仍不能眼见,缘于慧力(非谓聪明之慧)不足所致,亦名凡夫随顺佛性。

七者定慧已具,自己探究佛性名义,于证悟佛性名义后仍不能眼见,以欠缺菩萨见性应具之福德资粮所致。如是之人,余出道弘法接人以来,屡见不绝;如是之人自恃定力慧力胜于他人,而私心自用,处处为己,不肯修集福德资粮(护持正法、布施植福);于彼类人参得佛性名义之前,余虽屡次私下指示:应修集福德资粮,而彼都不信受,故于参得佛性名义后仍不能见,由彼欠缺福德资粮以庄严故。

为有如是七种现象,今总结其缘由,向诸学人提出忠告:若不肯长期如实锻炼动中功夫(动中一念相续看住话头之定力),纵饶重关破参前以十天为期,以无相念佛法,每日礼佛十小时,如是人于禅三时,虽因善知识故少分得见,由心放逸及定力浅薄故,所见佛性蒙蒙眬眬似有若无,不敢确认,无有功德受用。至解三时,已经完全不见,便于返家后心疑当时是否真见?似此之人便不肯相信佛性可以眼见,不名未入地菩萨眼见佛性。

复有一类人虽有功夫,但因不肯自己参究,到处刺探佛性名义,或遍阅经典寻觅答案;此类人中,十有五人不能眼见。复有一类人慧力极佳,然不肯先锻炼功夫,使尽一切方法,先求知悉佛性之名义,欲免参究之辛苦;后得知悉佛性名义而不能眼见,方信无功夫者不能眼见,方肯回头补作功夫。然此类人中,十有五人不见佛性;余五人将来设或得见,亦多蒙眬不明、如似雾里看花,不久即告退失,无有功德受用。此二类人,或因先知佛性名义,或因不肯自己参究,导致自身于眼见佛性之修证上,无有功德受用;此二类人多属聪明人,正是「聪明人专作傻事」之典型,末学弘法之过程中,屡见不鲜、前后相随,年年皆有踵继之人,最是高学历聪明者易犯之过失,皆不名见性之宗通。是故欲求将来眼见佛性者,最忌先知佛性名义;若有他人好意欲为汝说,汝当速急掩耳,舍彼而去,莫为其所害。

二、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此复有四。

一者已曾明心之人,遇善知识为彼开示清净圆觉之性,了知七识心念剎那变异流注、随起随灭,令彼明心者现前领纳藏识之本性清净而无所得;亦令了知蕴处界之尘劳皆悉虚妄不实,而与藏识非一非异,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由是不再执着六入十八界之受想行觉,亦不厌恶之;然因不具定力或福德庄严故,于佛性不能眼见。如是菩萨由明心证真,及善知识开示故,证知佛性之圆满知觉,而仍不能眼见,是名外圣内凡之七住菩萨----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此乃见性之解悟。

二者、未明心者先见佛性:此人以具定力慧力及福德故,未明心前即已参得佛性名义,参得之时随即眼见分明;一根见时,诸根随见,六根通流无有阻隔。此人虽见佛性而未明心,必将仍以六七识心性为心,不能远离我见与边见,不能通达大乘了义经,不知不证涅盘本际,不证法智类智,不晓道之次第,不能发起道种智,不如前者。

此谓前者于重关虽唯解悟、不能眼见佛性,然以初关明心之法智类智,即得据以修入初地而证道种智,起无生法忍;来世若具福德庄严及定力,即得眼见佛性,即成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彼时见性,即可不被未入地菩萨之「眼见」见解所碍,可得离眼见之觉受,无有一毫执着,超越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境界。第二类人虽得眼见佛性,若不明心,假饶再经一大无量数劫,依然常处十住位中,至多不越五行之位,以不与般若智之法智类智道种智相应故。是故菩萨应先破参明心,而后求过重关--眼见佛性。

三者,菩萨有缘得遇真善知识,传授其见性应具之动中功夫,如实锻炼;破参明心已,以具慧力及修集福德庄严故,于重关破参时,了知佛性名义,当下便能眼见分明。此后只须保持定力不退,则必眼见分明、永不退失,此亦未入地菩萨--别教十住眼见佛性。

如是之人若能修除凡夫性--舍离五盖,发起圣性,熏习道种智而证初地无生法忍,加以六回向位之努力摧邪显正,及十回向位之勇发十无尽愿,即成初地之入地心,一世得超第一无量数劫;此乃菩萨修道之正途也。

四者,菩萨已破初参明心,复于重关破参而得眼见佛性;然因见性之后心生放逸,不肯继续修持动中定力,于见性后或三月、或半年,渐渐退失眼见佛性境界,唯能体会之、感觉之,方信平实所云「见性必须定力」之语无虚。此菩萨若有闲暇,重新自修动中定力,十天半月后,又得眼见分明,此亦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

三、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此复有三:明心直往地上菩萨随顺佛性、明心见性地上菩萨随顺佛性、回心大乘之二乘俱脱无学随顺佛性。

(一)明心直往地上菩萨随顺佛性者,谓菩萨破参明心已,不生犹豫,不修禅定神通,复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学一切种智: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妄想自性、五位百法、四缘五果等唯识义学,一一现前证验领受之。

此菩萨于三贤位中未能眼见佛性,然因深入修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等,长时深细体验如来藏,及其所生七识展转共生一切诸法,分证法无我而入初地心;复因如是缘熟及修学动中功夫而得见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此菩萨复应修集初地所应修之檀波罗蜜,若未满足初地布施波罗蜜及五位百法明门智慧,则不能得佛加持,不入大乘照明三昧,虽于初地中见性,未能发起轮宝及庄严报身,不能面见百佛,不能供养诸佛及面受妙义。此乃明心直往之地上菩萨随顺佛性,虽同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然十住因见解为碍,堕于见觉;此菩萨则不堕眼见之解,不住见性觉受中,仍以涅盘本际为其转依境,其智慧深利,非彼未入地之见性菩萨所能测知也。

(二)明心见性直往之地上菩萨随顺佛性:此菩萨于明心见性二法一时俱证,自参自悟;或因善知识缘,先破初参明心,后复参究佛性而破重关--眼见佛性而入十住,离于未见性者之「佛性清净无染」净解所碍,受于见性之乐。此菩萨不修禅定神通,而随善知识学一切种智--唯识义学,渐入六回向位。

此菩萨于六回向位,为人间有情作法皈依,能摧邪显正,救护一切佛子远离邪见、趣向正道,而作众生之清凉池。如是法随法行而入初地,具足体验领受八识心王各各自性及展转而生之一切法,分证法无我而入初地;复为众生广作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檀波罗蜜多为主修,其余九度随分随力修习,非不修习;无生法忍之修习,则需修学唯识百法明门,一一证验,现前领受。如是檀波罗蜜多及百法明门二法满足,成满地心,若复蒙佛神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者,于三昧中,十方诸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由是佛力所加故,此菩萨佛性得以开展,能觉照十方百佛国,能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见百佛、供养百佛、听受妙法;亦能化现一百化身菩萨,一一化菩萨各有一百化身眷属,此菩萨随即转入第二地,此亦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

凡此皆因初地百法明门之证验,加以三施及护法功德满足,蒙佛威神加持,得入大乘照明三昧,于三昧中得佛开示而发起庄严报身及轮宝所致。此非凡夫未曾眼见佛性者所知,非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者所知,亦非分证法无我而未得佛加持之初地无生法忍菩萨所知。若人未曾明心,未眼见佛性,以意识思惟所得而教导他人开展佛性者,必堕凡夫随顺佛性中;如是教导有情开展见闻知觉性者,说其为「迷于佛法海云、继于人生大梦中作开展佛性之梦中梦」,不亦宜乎!

(三)二乘俱脱无学回心之地上菩萨随顺佛性:菩萨依《华严经、十地经》所说成佛之道修习,于初地二地仍未修学四禅八定及五神通,若未于初地得佛加持者,须至三地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及五神通后,方得依于此诸福德及三地无生法忍而转为无漏妙定,方能发起庄严报身及轮宝,此时方能将十住位所见佛性功德加以开展,发起地上菩萨游履十方佛国之随顺佛性功德。

然二乘俱脱无学之回小向大者,亲随善知识修学般若、破参明心,入别教七住常住不退后,复学见性之法--广集福德,熏习增上慧学而得见性;若彼二乘俱脱无学圣人复修五通,复依真善知识修学通达八识心王之五法三性...等,得入初地;复于初地法无我--唯识百法明门义学--一一证验领受,则必于三施满足后,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亦同时发起庄严报身及轮宝,非唯五通中之神足通色身,此乃地上菩萨之无漏妙定意生身,远离蕴处界之执着,远离十住见性之见解为碍及见觉执受。如是二乘回心菩萨,常住离虚妄想之清净知觉中,而不再起入涅盘想,垂手入廛随顺众生,示现五欲之中而修佛道,与诸众生同事。以上三种皆名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

四、十方如来随顺佛性:十方如来见性成佛时,成所作智现前,「随缘赴感靡不周」,不须别起故意加行,无有时空隔碍。此须由三地修学四禅八定起始,续修四无量心、五神通;复返修止,于止中起观,于极寂静中觉照一身乃至无量身,觉照一村一国一世界,乃至觉照一世界中所有众生起心动念皆悉能知。次第进修入于十地,乃至成佛时,觉照十方无尽世界,于一一有情之心念起灭,无有不能觉照者,如是名为遍十方觉;能遍十方世界随有众生因缘熟者,化现如来影像而说法度之,名为十方如来随顺佛性,非十地等觉菩萨之所能知。如是四种,俱名见性之宗通,而层次深浅有差、德用广狭有别,不可谓见性者皆能成就究竟佛道,不可谓见性之宗通者悟后皆不必修道也。

明心之宗通复有二种:一者大乘般若之法智类智,二者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

大乘般若之法智者,如《大乘入楞伽经》佛云:「.......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此即禅宗之破初参--开悟明心。此是大乘般若之无生忍,能忍知觉心外别有如来藏心之本来无生、未来无灭,故名大乘般若之无生忍;依此忍故,能忍色身之我为无常苦空无我,能忍有念及无念觉知心之我为生灭变异、为假我,能忍「受想行觉」等知觉性为假合幻有,如是名为大乘般若之法智忍,依此忍故而生法智,名为大乘人无我智。然此唯是法智,仅知如来藏之总相与别相智,不知种智。如是法智乃依自相起观,观已复于一切有情作观,观一切有情同具如是自心藏识共相、同具如是蕴处界共相,与己不异,心得安忍,名为类智忍;依类智忍故,证得类智。而此类智,仍唯了知如来藏识之总相与别相智,不证种智。

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者,如《大乘入楞伽经》佛云:「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阿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如是宗通者,名为初地菩萨明心宗通,了知《楞伽经、如来藏经、解深密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成唯识论》等宗旨义趣,并能一一证验领受之,此即法相唯识宗之宗通,非禅宗一般祖师之所弘传者。

古来必有宗教俱通之禅师,对其已明心见性之弟子,传此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如克勤圜悟大师之传大慧宗杲者,然亦未见典籍明载,数亦极少;禅宗诸祖之证悟者所遗语录等,皆唯总相智及别相智,尚未曾见典籍明载传授种智者,故知非必无之,甚少有故。其余宗派,则唯玄奘窥基二大菩萨弘传,不数代即灭,非易可遇也。若有善知识,能令吾人证得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实证楞伽所说人无我;复能传授初地法无我智,令吾人尽此一世得入初地者,不论彼人现何身相,乃至现屠夫之相者,吾人亦应随学;如是善知识者,百世难遇一人故。

今之大善知识(名声大、道场大、徒众多),偶有专攻唯识学,其著作及录音带录像带亦多者;然皆属于学问研究,非自宗通,何以故?谓彼诸人皆未亲证自心如来藏识故;尚不能证验意根末那及自心阿赖耶之法性故,不入真实唯识门故;唯能证验虚妄唯识门--前六识及相应法之法性。如是诸人,尚不能证解般若中观之总相智别相智,何况能证能解般若种智无生法忍?何况能为人说?是故,凡未亲证大乘无生忍--大乘人无我智者,虽然毕生研习唯识经论,以不能如实证验真实唯识门故,虽名修习法无我智,永不能证无生法忍一切种智;尚非别教七住贤位菩萨,何况能证别教初地圣位?

宗通复有五种:真实义通,得通,离二边通,不可思议通,意通。

真实义通者,谓宗通明心之人,于佛及菩萨所说般若之中观与种智,如实证解名句文身之真实义,如实通达,名为真实义通。

得通者,谓于般若之中观种智,证解其真实义,而生中观智与种智;依此二智之生起,说此二智本无今有,故名为得。此得,通于一切证悟者间,故名得通。

离二边通者,谓证得藏识之菩萨,亲自现观及领受藏识之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得不失......等中道体性而证中观,由是之故,见地显发,依般若智故远离二边,不堕有无俱不俱四句之中,是名离二边通。

不可思议通者,谓菩萨依此自心藏识之亲证,所得真实义通、得通、离二边通等智慧,深妙无方,匪唯外道及凡夫不知不解,乃至定性二乘无学共聚,亦不能思议之,是名不可思议通。

意通者,谓自宗通者若有表意,虽然隐覆密意而说般若中观种智,彼诸通宗者互相会意,侧闻之人所不能知,故名意通。

如是宗通虽有多名,皆依亲证领受自心藏识而立诸名,以诸亲证者由于领受其自性之深浅广狭差别及自共相等种种别异,故有诸名。欲知自身是否已得通宗者,且待佛子之自我检查印证;谨胪列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