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实相之辨正

附录二 宇宙万有之本体 ----- 生命实相之辨正

法身即是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
如来藏在众生身中, 不在虚空。引经为证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非是遍满虚空
凡夫之杂染真如不能遍一切处,亦非众生共有同一个真如
佛子若有误认 一无所有之虚空为真如者,应速远离
般若禅与禅定之修法不同,应有拣择
真如非虚空中之能量, 亦非众生共有虚空之能量
无念灵知是妄心,永无可能变为真心
有所得法是妄心作用, 非证解阿赖耶真心
「一悟即至佛地、见性成佛」乃是方便说,非究竟说

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

法身即是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

《佛说不增不减经》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河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世间一切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


「是故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

故知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众生身中名为众生。法身打破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菩萨身中名为菩萨。法身断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佛身中名为世尊。虽有三名,同一法身。此法身如来藏,本来具足,非是修行造作而得。此法身远离能所分别,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藉灵知心而起现行,须经由修行转化清净而生智慧。法身在众生地名为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在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正行真如。学习唯识经典而仍未开悟之菩萨名为相真知。学唯识经典之已悟菩萨名为了别真如。在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地名为清净真如,(详《解深密经》)然犹未到佛地。八地以上仍有八种无始无明及四种障应断,断已方能成佛。

真如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一、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二、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三、究竟地名为无垢识---真如。一体三名。此阿赖耶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故《华严经》云:「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是佛境界。」

《契经》佛云︰「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盘界,亦名法界。」

金刚藏菩萨云:「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盈亏,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智之人妄生计着。若有于此能正了知,即得无漏转依差别。」故如来藏即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恒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

「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藏识亦如是,习气之所缠,三昧净除已,定者常明见。」

「藏识亦复然,诸识所缠覆,密严诸定者,勤观乃能得。」

「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

「藏识亦如是,与诸分别俱,增长于生死,转依成正觉。善行清净行,出过于十地,入如来地中,十力皆圆满。正住于真际,常恒不坏灭,如地无分别,应化无有穷。」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故如来藏即阿赖耶识。

*************************

如来藏在众生身中, 不在虚空。引经为证

《入楞伽经》卷三︰「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

《占察善恶业报经》云:「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解深密经》卷一,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契经云:「藏识住于身,摄藏诸种子。遍持寿暖识,如云覆世间。业用曾不停,众生莫能见。」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九:「王言:大师,如此法身,当依何法作如是观?答言:大王,当依一切众生烦恼身观,当依贪欲瞋恚愚痴众生中观,当依四颠倒见众生中观,当依阴界入中观,当依地狱畜生饿鬼乃至阿修罗等诸身中观。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大王当知,一切烦恼诸垢藏中,有如来性,湛然满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宝、如摸中象、如孕中胎、如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身中有如来藏。」

《如来藏经》佛云:「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咖跌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又云:「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稳住,说法令开现。」三云:「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

《深密解脱经》卷一,佛云:「广慧,彼识名阿陀那识。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识取此身,相应身故。广慧,亦名阿黎耶识,何以故?以彼身中住着故,一体相应故。广慧,亦名为心,何以故?以彼心为色声香味触法增长故。广慧,依彼阿陀那识能生六种识,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身。」

《入楞伽经》卷七,佛云:「大慧,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真心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住于身中或胎中,非在虚空。《大宝积经》卷110《佛告月实︰「众生随业获报,(阿赖耶)识流相续,持身不绝。期毕报终,识弃舍身,随业迁受。……众生命尽,以业力故,形骸与识及诸入界(六识十八界)各各分散。识为所依,以取法界及法界念并善恶业,迁受他报。……识亦如是,取法界受及诸善业,弃此身界,受于中阴。」》是故有情众生之真心各皆住于身中,持身不绝故。

此真心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不可眼见(佛性则可眼见),故《大药王子从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识舍于身,作何色像?」佛言:「善哉大药,汝今所问,是大甚深佛之境界,唯除如来,更无能了。……犹持明镜视己面像,若去于镜,面像不现。识之迁运亦复如是,善恶业形与识色像皆不可见。如生盲人,日出日没、昼夜明暗,皆悉不知,识莫能见亦复如是。……非未见谛而能见识。识不可视,譬如掌中阿摩勒果。识不在于眼等之中,若识在于眼等之中,剖破眼等应当见识。贤护,恒沙诸佛见识无色,我亦如是见识无色。识非凡愚之所能见,但以譬喻而开显耳。」》故开悟明心名为「见无所见」,非如佛性之可以眼见。真心阿赖耶识虽在身中遍布全身,然因无形无色故,不可说在内在外或在内外中间。有形色者方能说祂在内在外或在中间。祂无形色,虽住于身,解剖身体亦不得见,唯有见谛之人能「见无所见」。一般见谛之人开悟而「见无所见」时,往往以为此亦是见佛性。须有善知识摄受,教以看话头功夫,方有可能眼见佛性。

阿赖耶识虽然无形无色,而能轮回执持色身,故世尊又云「识亦如是妙无形质,大身小身咸悉能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譬如明灯其焰微妙,置之于室,随室大小,众暗咸除;识亦如是,随诸业因任持大小。」故真如非在虚空。

卷109佛云:「然诸众生不知我身内所住识有何体。跋陀罗波梨,此识善成就故,流至于一切诸有,然诸有不染着。……如是如是,此识欲初生在粪秽之所,食诸不净,又在猪狗等腹内受胎。」故真心非在虚空。

卷120《尔时广博仙人白言︰「世尊,施之差别我已了知,云何此识住于身中?………」佛言︰「大仙,犹如国王住于城中………如是识王住于身城。……尔时彼识如福尽王,弃城而走,别住城国。……复次大仙,此识微细不可色见,无有诸根,亦不相离。……命终之后见持鬘天父母和合如胆部人,便为爱风飘入胎藏。……时彼天子渐为热病之所逼迫,遍体火现,炎焰虽加而无热恼,心犹快乐,从彼而没,人间受生,在于胎中。」故知真心阿赖耶识既能持身、舍身、入胎、住胎、出生,当知此真心因地真如住在身中,犹如虚空无形无色,非在虚空。若言有形相可见者,乃是幻觉或定中观想所得,乃是妄心,不离觉知故。若言在虚空者,显然违逆佛意,名为外道见。

此真心阿赖耶识虽住于身中而无所住,非形非色故无所住,六入不会故无所住,无分别性故无所住,本性清净故无所住,非善非恶故无所住,远离能所分别故无所住,不落境界故无所住。于无所住中却能于行住坐卧乃至睡着无梦时,分分秒秒剎那剎那而生其心,乃至昏迷死亡住胎之中,意识不能觉知之时,祂依然剎那剎那不断地生其心。末悟之人不能知此,大悟之人少分知之,过牢关者能多分知。此乃佛世尊无上甚深密意,凡执着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妄心而不肯死却者,乃是着我着有之人,不应为他宣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密意。

《入楞伽经》卷三︰「大慧菩萨摩诃萨云:『如来亦说如来藏乃至不变。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不依诸缘自然而有,周遍不灭,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曰:『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 。』」故如来藏真如法身住于五阴身中,若有佛子说言︰「真如遍满虚空,周遍不灭。」即是佛门外道,心外求法故。

**************************************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非是遍满虚空

初地菩萨之如来藏法身名为阿赖耶识,能化现一百尊化菩萨,每一位化菩萨,各有一百位化眷属,可同时前往一百佛世界,供养百佛,听百佛说法,犹未遍一切处。而其本心阿赖耶识仍住于此世界之报身五蕴中,不曾来去。

八地以上菩萨之如来藏法身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第八地菩萨「乃至能示(化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神通自在,能过是数若干,百千万亿劫不可计知。」然犹未遍一切处。而其本心异熟识仍住于此世界之五蕴身中,不曾来去。

未入地菩萨所悟之本心如来藏名为阿赖耶识,不能化现多尊化菩萨,更不能云「遍一切处」。若以神足通出神飞行往来者,仅有一身,此与鬼神通无异,非是证悟。若以出神往来之心为本心者,此是错悟,此乃六七二识,非本心也。

佛地之如来藏法身名为无垢识---真如,「随缘赴感靡不周」,能于十方无尽虚空之无量数世界同时示现化身,方名遍一切处。

未到佛地者仍有局限,不能遍一切处示现,故经云「譬如真如,是佛境界。」佛在十方世界,遍一切处同时化现时,其真如本心依旧在此世界最后身菩萨五蕴身中。色身涅盘后则驻于色究竟天宫之庄严报身中,依旧不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不可将「譬如真如遍一切处」误解为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

凡夫之杂染真如不能遍一切处,亦非众生共有同一个真如

《大般涅盘经》卷30:《六师复言︰「瞿昙,色亦非我,乃至识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皆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汝言遍者,一耶?多耶?我若一者,则无父子怨亲中人。我若多者,一切众生所有五根悉应平等,所有业慧亦应如是。若如是者,云何说言根有具足不具足者?善业恶业愚智差别?」六师云:「瞿昙,众生我者无有边际,法与非法则有分齐。众生修法则得好身,若行非法则得恶身,以是义故,众生业果不得无差。」佛言:「善男子,法与非法若如是者,我则不遍。我若遍者,则应悉到。如其到者,修善之人亦应有恶,行恶之人亦应有善,若不尔者,云何言遍?」六师云:「瞿昙,譬如一室燃百千灯,各各自明不相妨碍,众生我者亦复如是,修善行恶,不相杂合。」佛云︰「善男子,汝等若言我如灯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彼灯之明从缘而有,灯增长故,明亦增长;众生我者则不如是。明从灯出,住在异处,众生我者不得如是从身而出,住在异处。彼灯光明与暗共住,何以故?如闇室中燃一灯时,照则不了,及至多灯乃得明了。若初灯破暗,则不须后灯;若须后灯,当知初明与暗共住。」「瞿昙,若无我者,谁作善恶?」佛言︰「若我作者云何名常?如其常者,云何而得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若言有时作善恶者,云何复得言我无边?若我作者,何故而复习行恶法?如其我是作者,智者何故生疑『众生无我』?以是义故,外道法中定无有我。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遍十方世界化现也),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诸外道言︰「若言如来常乐我净,无相故空,当知瞿昙所说之法则非空也,是故我今当顶戴受持。」时外道其数无量,于佛法中信心出家。》故知佛地真如能遍一切处示现化身无量无边,而非真如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佛子不应学六师外道说言真如真我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成唯识论》卷一︰「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又所执我(遍满虚空之真如)一切有情为同为异?若言同者,一作业时一切应作,一受果时一切应受,一得解脱时一切应解脱,便成大过。(遍满虚空之真如)


若言异者(诸有情各自皆有遍满虚空之真如),诸有情我更相遍故,体应相杂、又一作业一受果时,与一切我处无别故,应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谓作受各有所属,无斯过者,理亦不然,业果及身与诸我合,属此非彼,不应理故;一解脱时一切应解脱,所修证法,一切我合故。」

「所执实我(遍满虚空之真如) 既常无变,后应如前,是事非有;前应如后,是事非无;以后与前,体无别故。若谓我用,前后变易,非我体者,理亦不然;用不离体,应常有故;体不离用,应非常故。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故所设难,于汝有失,非于我宗。」

「若无实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所执实我既无变异犹如虚空,如何可能造业受果?若有变易应是无常。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无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故知本心(阿赖耶识、异熟识、真如)非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亦非诸佛众生共有同一个真如。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亦曾多所破斥。若有人因定修得神通,未曾证解阿赖耶者,此非真悟,便不知其神通力系由阿赖耶识所生,乃以意识揣摩,认为虚空中有一胜性(能量能力)能生诸法,便将想象中之虚空胜性能量,虚妄建立,以其为真如。不知虚空中实无胜性能量,子虚乌有,此是胜论外道见,《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及楞伽诸经中,已曾多方破斥。佛子之修得神通者,有部份人落此胜论外道见中,生大我慢,自以为悟,反非毁真悟者之法为错误。以谤法故,虽有神通,舍报时亦难逃三涂果报。

此胜论外道所执非理,凡执常、遍,量同虚空者,不论其所执着一切有情之「真如」是同一个,或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自有其独立之「真如」,若遍满虚空者,或执真如为虚空中之胜性能量者,皆同前破,可证所悟不真也。

若执真如遍满虚空,或执真如是虚空中之胜性能量,则一切众生应皆从同一「真如」分割出来,则是非理,所以者何?若本体是一是同,应唯有人,或唯有鸟,或唯有天人,不应有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之差别。若谓「真如」是一,能生多众生,亦应铁能生金、银、铜、铝、草、木、花、果。亦应一藤能生冬瓜、西瓜、茄子、丝瓜、地瓜、米、麦等。故六师外道及胜论外道所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之说,非真实理,过失极多故。佛子不论在家出家,皆不应落此外道见中。上举《大般涅盘经》及《成唯识论》原文仅作概略性之破斥,若细论此外道过失,三天三夜亦说不尽。譬如楞伽等唯识经典中,佛说八识种子与七转识间之能熏所熏,一切种子之本有及熏习增长、识种流注性、等流习气因及异熟习气因等,在在处处皆可证明如来藏不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若以现代人能读懂之叙述方式和语词而造论,篇幅必将超过七百页。一则法务繁忙,实无闲情逸致造论:二则预定隐退专心修习三昧日期渐近,实无闲暇造论,一向亦无造论之意愿。佛子若能悟明本心,并深入贯通佛说全部唯识经典,便知末学所说不谬。故知「如来藏真如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之说乃是外道见,违佛旨意,佛子应速舍弃此见,以免成为佛门外道。

此外,「譬如真如遍一切处。」许大至老师对此另有一解,谓有情众生遍虚空界一切世界处处受生,无一世界无有众生,则诸有情之因地真如于十方虚空世界遍一切处存在。末学认为此亦正说。何以故?地球上有人有昆虫及飞禽走兽水族微生物遍一切处,则此诸有情之因地真如亦随其身而遍布一切处。月球太阳水星等……则有非粗重物质之有形色有情遍布,彼等因地真如因此遍一切处。如太阳系,此银河系娑婆世界亦然。如此银河系娑婆世界,莲华藏世界海亦然。如此莲华藏世界海,十方无尽虚空之无量世界海亦然,故云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有经为证:

《解节经》须菩提云:「世尊,我见此已,作是思惟︰如诸长老随所证见种种法相,记自所得。此诸长老有增上慢,由此慢心记自所得,是事决尔。何以故?如其所说自证见法,当知是人未能了别一味真如遍一切处。世尊,如世尊言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微细甚深,难可通达。此言希有,是无对说。世尊,若世尊圣教中勤修观行诸比丘等,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尚难通达,况诸外道在正教外岂能证知一味真实?」佛言:「如是须菩提,如是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见最难见,遍一切处一味真实,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须菩提,于五阴中清净境界,是我所说名为真实。须菩提,于十二入十二缘生四食四谛诸界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分八圣道中清净境界,是我所说名为真实。此清净境界,一切阴处平等一味无差别相。如于阴中乃至圣道分中,清净境界平等一味皆无差别。须菩提,以是义故,应知一味真如遍一切处。」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如来藏阿赖耶识,本性清净,远离见闻觉知能所分别,名为「一切阴处平等一味无差别相」,此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各摄受藏隐于各自之五阴中,于十方界遍一切处受生,故云「譬如真如遍一切处。」非谓一切有情之真如皆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也。故契经金刚藏菩萨云:「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智之人妄生计着。」

********************************

佛子若有误认 一无所有之虚空为真如者,应速远离

诸祖常云︰「宁执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经云:「若有须弥量,我见未为恶;憍慢而着空,此恶过于彼。」《无上依经》卷上,佛云:「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坚着我见,不爱正理,我说此人同彼外道。复有增上慢人,在正法中观空,生于有无二见︰『是真空者,直向无上菩提一道净解脱门,如来显了开示正说。』于中生空见,我说不可治。阿难,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訾。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何以故?着空之人必定误认一无所有之虚空为真如,便认一切皆无,拨无因果。或幻想虚空有一胜性能量为真如,则必误认自身能证神通之灵知心即是「真如」,与佛一体,必自认已成究竟佛,便道悟只有一次,悟了就是佛,悟后不须修行。便道已证遍满虚空之本体。浑不知法身即是如来藏,即是阿赖耶,驻于自己身中。犹不知自己尚在资粮位,末入见道位,便以佛之分身自居,起增上慢。若见有人道「明心即是证解阿赖耶,一切有情身中各自有其阿赖耶,非由虚空来。」便斥为非法。若见有人道「如来藏在众生身中,非在虚空。」便斥为非法。此种人以神通错「悟」而着空故,起增上慢,诽谤正法,舍报必堕地狱,难有出期。佛子务必敬慎戒惧,勿轻易犯之。

因有佛子着空而非毁正法,我虽举示了义经中如上所述佛之金言,乃至数倍于此,彼等犹不信受,依然或明或暗非毁正法。心悲悯之,唯有恭录《深密解脱经》卷二佛之开示金言于后,共彼心外求法之佛子互相警惕:

「是故彼诸一切众生,于诸非法生于法想,于诸非义生于义想,执着非法生是法想,执着非义生是义想,而作是言『此非佛言,是魔所说。』而彼邪智如是解故而谤诸法,不顺诸法,毁訾诸法,轻论诸法。于正法中加置邪法,为灭修多罗,为坏修多罗,为不行修多罗,为不说修多罗,于信修多罗者生怨家想。彼诸众生先有无量罪业重障,复因谤法而谤于人,转更增长无量罪障,而彼罪障根本之罪不可说尽,何况复加谤法之罪?堕入地狱无有出期,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说其岁数亦不能尽。」

深盼佛子勿错执「真如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亦勿错执「一无所有之虚空空性为真如」,更勿错执「虚空中之能量胜性为真如」等邪见,莫非毁「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之圣教量。学禅本是善因,若因错悟而非毁圣教量,招得地狱果报,求出无期。以善因而得恶果,不亦愚乎?

***********************************

般若禅与禅定之修法不同,应有拣择

近代常有人学已故月溪法师所教之法参禅,教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认为看到最后突然哗的一声,就会打破无明,就会看见佛性。殊不知打破无明看见佛性须用参禅的方法。禅是般若智能,不是修定,不应使用此种修定的方法向心中直看,因为能看的心与所看的境都不离意识境界。以此修定之法修行,不论修得如何深入,都不离意识境界,即使能修得四禅八定,依旧不离意识境界。欲会末那识犹不可得,何况觅得本心阿赖耶识?

若不锻炼看话头功夫,以此方法向心中直看下去者,看到驴年亦看不见佛性,便会学月溪法师以为悟后的知觉就是佛性,便会跟着他一样说道︰「悟后见闻觉知变为佛性。佛性非肉眼所能见,故云见无所见。」却成诽谤正法、诽谤《大般涅盘经》、诽谤世尊。明心是见无所见,见性则须眼见为凭,《大般涅盘经》中世尊已再三明示。

以此修定之法欲求明心见性,无异缘木求鱼,曹洞宗默照禅之所以迅速没落者,其故在此。若悟后修学禅定三昧,此则是一法,能益行人。若以此法求悟,极其危险,为此乃修定之法,其中境界甚多,幻觉与魔境亦极多。学人若未先悟,而用此法修行求悟,十之八九落入定境,极易产生幻觉或魔境。若执着幻觉魔境,而无善知识救助者,往往失心发狂,一生颓废,学人慎之。

若悟后以此方法修定,则无过失。盖真悟之人归无所得,不贪境界,于定境现前时,能知取舍。「心尚不缘色香味触,魔事云何得能发生?」末悟之人切莫以此法求悟,必落定境故,定境中甚多幻觉与魔境故。欲知其详,可阅《楞严经》所载五十阴魔,谨慎提防。

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后来,灵知心不停扩散,直至感觉此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便以此为悟者,此是幻觉,非是禅悟,非是证空。吾早年学禅时,不待人教,自己便会此法,便认为已证空性。后来读了义经,方知此境界是定境,非开悟。因为禅---真心,虽不离境界,却不在境界中。真开悟者归无所得,因地真如既非有为有作,亦非绝对无为无作。祂远离能所分别,不在觉知之中。

此遍满虚空之觉受不离境界,有境界则有能知之心,能所分别具足。欲保持此境界,须用心护持,则是有为有作。住此境界是有所得,出定时离此境界是有所失。此心能知此境界,能护持此境界,则不离觉知,此非真心阿赖耶识,乃是妄心。

《大集经》云:「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又云「不观是菩提。」坐至遍满虚空时依旧不离觉观,不是真心,真心远离能所分别及觉观。

若坐中进入定境,看见自己在打坐,又看见自己在体会定境,又有一个能觉知能看的我,便以此能知能看的心作为真心,此是误认识神。若执着此境界,住此境界贪着不舍,而希求感应或殊胜境界,必招鬼神入侵,久之即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救治。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十︰「大德迦叶,言菩提者名为无为,菩提者离一切数,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见。」若是能知能看之心,即不离数、不离色、不离见,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观之心是妄心。又云:「过一切相,无依、离一切依。无物、离一切物。无相、离一切相。」能知能看之心,不离心相。此心相依色身五蕴而有,是有所依,非解脱心,非涅盘心,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又云︰「不可见,不可和合知,不可别异知,非闇非明,无形无相无可观,非言语离言语,不可触,不可知,不可闻,……」有被看被观被知的心,即是可见,即是五蕴和合而知。有能看被看之心,即是别异知。当知本心「不可触、不可知」,可知者即非本心。能看之心非不可知,凡夫众生便能以证自证分而知此能看之心,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看能听能知之心乃是妄心,不论祂是在定中或定外。

若能坐至一心不乱,妄想不起,清楚分明,常寂常照,此是修禅定,不是禅悟,不离觉观故。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乃是妄心,禅悟所觅得之本心、离见闻觉知,无觉无观。禅非觉观境界,禅之开悟乃无所得;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则有定相可得,不离欲界定。本心则离一切相,离于定乱。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深密解脱经》云:「复次昙无竭,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依此义相,汝今应知,过诸世间觉观境界是第一义相。……昙无竭,如是觉观之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

《大宝积经》卷39佛云︰「我证菩提无相无境。何等名为无相无境?舍利子,不得眼识名为无相;不观于色名为无境。乃至不得意识名为无相,不观于法名为无境。」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灵知心在,即不离意识心相,非是无相;有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境界在,即是幽闲法尘,不离境界,有定相定境故,此非菩提心。菩提心无见闻觉知,不落于幽闲法尘境界之中。

「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入无出。何等名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执诸法,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如来明见无入无出平等法性。」灵知心在打坐时出现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即是入此境界,名为执着此法。下座忙乱时舍离此境界,即是出此境界,名为舍离此法。有入有出,有执有舍,即非菩提心,即非平等法性。菩提真心则是永远无入无出、无执无舍,永远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故云「理一心」。祂不是见闻觉知中之灵知心,不是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

「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为无性。何故名曰无为无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识所识,乃至非意识所识。言无为者无生无灭,亦无有住,三相永离,故名无为。」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不离意识灵知境界,是有为法,有生灭入出相故,睡着、昏沉、昏迷、入无心定、死亡时即失此境界故,此境界是意识灵知心所能识故。真心境界非有境界,菩提真心于一切境界中随缘应物、任运自在,而又不落于见闻觉知境界,此菩提心性非眼识乃至于意识之所能知,真悟者稍稍知之,大悟者少分知之,大悟后由诸了义经随佛修学或随真善知识修学,进而实际练习,乃至能安住真心之中,发起阿赖耶三昧,而渐渐具足了知,佛地方能究竟了知。菩提心无为无住、无生无灭。意识灵知心所证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境界是有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灭、有执有舍,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有所失法,此非证悟,不离觉知及境界故。

《圆觉经》佛云:「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寂而常照之中则是有照有觉、有照与照者。久悟之人所住真心境界不在见闻觉知之中,亦不落于不知之无记或无心定中。断一念无明故,常时精进练习故,所悟真实故,能住真心之中,远离知与不知二边,照与照者同时寂灭,不须观照而寂然安住。此须悟后长久体会练习方能安住,非新悟者及错悟者之所能知。若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必须以意识心观照,方能安住而不起妄想;而此安住不起妄想之心乃是意识妄心,不离觉照故,照与照者同时存在而非同时寂灭故。故知不起妄想的常寂常照灵知心乃是妄心,意识境界而已。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若平时办公做生意、喝水洗手、言语忙乱,必须分别观照动作,即非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此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境界。若醒时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睡着及做梦时非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即是境界分段,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心。

若生时一念不生常寂常照,昏沉昏迷及死亡时,意根不能于色身中运作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心。若以一念不生之寂照灵知心为真心者,此人不离「我见、我所见」,则具足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非是证悟之人。

禅宗六祖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一切人在打妄想时、在忙乱时、以及瞋怒争吵时,乃是打坐时一念不生的常寂常照的灵知心、离开寂照境界而与人争吵,在灵知心与人争吵时,菩提心依旧是不理会六入,依旧是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而又随缘应物,与灵知心配合无间。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应谨记六祖上列偈语,常常思惟整理。故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乃是意识心,犹未是末那心,何况是阿赖耶真心?

阿赖耶菩提心是醒梦一如、定乱一如、生死一如、瞋静一如,从过去无量生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无量生,都是永远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不会六入而又能在见闻觉知中随缘应物、理事无碍。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不是永远在此境界,是醒时有、睡时无;定中有、出定无;静时有、争吵时无;生时有、死后无;清醒有、昏迷无,即非是常,非真心阿赖耶识,即是「境界分段计着生」之意识灵知心,学人务必明鉴。

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乃因不能证得无知无觉不会六入的如来藏阿赖耶识,而落入常见,此即佛说︰「愚夫不觉识藏故,起常见。」凡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为真心者,务必以此自我检查,以免错悟而诽谤正法,成就七十大劫地狱重罪,舍报方知忏悔,已来不及挽救了,慎之!慎之!

《解节经》佛云:「如是实相过觉观境界,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我说真实但是圣人自所证见。若是凡夫觉观境界,自他可证。法上,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于一切觉观境界。」即使修得四空定,依旧不离世间微细觉观境界,何况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不离欲界定之粗糙觉观境界?

学禅之人往往追求境界,对无所得毕竟空之真正禅法,其实心不爱乐。只因假名善知识误导,认为一悟便得大神通,求玄求妙而心向往之,便将禅定之修法作为禅法。殊不知禅是智慧,开悟只是一念相应,明白实相而已,不因开悟而有神通,开悟反而归无所得。慧力信力不足者,乐修定法追求觉观境界者,若因善知识初悟时滥慈悲,未教他深入参究体验,便近乎明说的帮他明白实相,反而使他不能承当,因为真正明心者没有境界可得,归于无所得。

此人信力慧力不足,乐求定境,「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于善知识帮他明心之后,若遇修定之法,因定法中有境界可得,便会认为此修定之法有境界可得方是正法,误认为进入定境中之能觉能观能知之灵知心为真心,不能信受承当远离觉知分别之真心,便弃原先善知识帮助而悟之真心如敝屣,暗中诽谤助他开悟之善知识所悟不真;认为自己所悟方真,弃整座金山不顾,而向地上拾取三五钱黄铜以为至宝。

此是以定为禅,即是佛说「乐修定相应行菩萨」,是定性声闻种性,此种人不肯信受佛说诸经,却反而迷信某师著作九十六种,名气极大,又在香港遗有肉身舍利,便崇拜修学其所开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有境界有觉观法。此种人我曾遇之,无法救治,虽有九牛亦拉不回,只能任其追求境界而否定阿赖耶真心,只能任其误以证入有觉观有所得之妄心为真如。

此种人追求有觉观之定境妄心,增长受想及色爱有爱住地烦恼,永不能解脱,应改依阿赖耶识真心无所得境界修学禅定,方能解脱。《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云:「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为始行众生故说有菩提。如阿罗汉取证,于法无所得,以世俗言辞故说有菩提,然菩提实不可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然于是中亦无有心,亦无造心者,亦无有菩提。」向心中黑暗深坑直观所生境界,是有觉观有所得,是有心。自觉有菩提可得,即非菩提,落于意识心中而以为是真心,反而诽谤真悟之人无觉观无所得为非悟,而引导与其有缘之有情修学定法,以修学有境界可得可证之禅定境界为禅慧,而谤无所得、离觉观之正法,舍报时难免地狱果报,甚可怜悯。

真如菩提虽可亲证体验,然此真如无任何境界及觉知可证,不可知、不可思议,不可取证,真如离见闻觉知及一切分别故无得无证。

《金刚三昧经》心王菩萨言︰「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又云:「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若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必有境界,必落于见闻觉知之中,必有所得所证。心王无觉无知无分别,无境界可证,才是清净心、菩提心。

《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非世所得。」「譬如真如体性无住。」向心中黑暗深坑深观所现境界皆属定境,《瑜伽》说为「六识身相应地」,不离意识境界。证真如阿赖耶本心者无境界可得,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觉观有境界可得之心即非本心,乃是意识心,此等人舍真求妄,乃愚痴人也!

本心境界非意识测量所能知,惟除究竟佛。一般悟者有多分知与少分知之差别,故非凡夫所能测量。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进去者必有境界,其中一切境界皆可以意识测量而知。境界即是所知,知其境界之心即是能知,即非本心,是意识心。本心不是有时出现,有时消失,祂是永远的存在,不论静中动中睡眠昏迷入定,祂一向都在,不是向心中深观时才出现。若观时出现,不观时即不出现,此非本心,乃是意识定心,所以观时出现,心散乱时则不出现。本心在散乱中与定中皆同样明显的存在,从未消失,故云「性非出现。」

向心中深观之法乃禅定修法,与外道修定之法无别,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依旧是世间行。本心在凡夫地时虽然随业流转生死,但本心从来不在定乱等世间行中起诸觉受,从来不住定乱之中,一向分明显现于三界六道之中,而其体性从来无住。向心中深观之心及定中能观之心皆是有所住心,非无住心。此是禅定之修法,不离见闻觉知,意识作用而已,不是般若禅之修法。

众生一向落于两边,闻说本心离见闻觉知,便以为坐至无觉无观时即是证悟;此是落于无记之中,昏昧度时,养身而已。复有人坐中入未到地定而无觉无观---出定后即自以为证得空性之本心,此亦是错会。若有人修得无觉无观三昧,乃至得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依旧是妄心,不是本心,本心体性无出入故。若入定时离见闻觉知是本心,出定时此本心不见了,却成断灭。本心不是时生时灭,而是不论有无见闻觉知,祂都显然分明的存在。在定中,祂离见闻觉知,在动乱之见闻觉知中,祂亦一样地离见闻觉知,不在见闻觉知中。

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是修禅定之法,有所得故,不离境界故。修般若禅的人,应锻炼思惟观功夫,不用语言文字而思惟观照,于一切境缘上寻觅无境界、无所得的本心,乃是般若禅、祖师禅。若于静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十之八九落入境界,为幻境所转。若不为幻境所转者,便错认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即是本心。或以为进入无觉无知之中即是本心,出定后便想象本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一旦卤莽承当为悟,而又不肯信受善知识指戳其错误,自以为是,便生大我慢,以圣者自居。大妄语故,诽谤真善知识正法故,便成就无择地狱重罪,佛子慎之!慎之!

***********************************

真如非虚空中之能量, 亦非众生共有虚空之能量

复有佛子闻说「本心离见闻觉知」,未悟得「一切时离见闻觉知之心」,而以一念不生之灵知心为本心,便矫辩说︰「本心是虚空中的能量能力,祂无形无相永不变易,一向离见闻觉知,是一切众生生命中之本体,即是「真如」一切有情都从这虚空中无所不能的能量而来,这个真如能量充塞宇宙,遍满十方无尽虚空。十方无尽虚空只有一个无形无相的真如,不是有情众生各自有其真如。祂无为无作,远离见闻觉知,而能感生一切有情众生之灵知心,故众生修到一念不生,进入遍满虚空觉受中的灵知心即是真如。」此种说法与六师外道相同,亦与胜论外道相同。

虚空既无为无作,无见闻觉知,因何能生有情众生之有为有作身心?此说不符真理。唯有阿赖耶非知非不知,非有为有作,亦非无为无作,任持有情一类种子,方能感生有情众生身心,成就生命。若道无为无作无觉无知之虚空能生有情众生身心,即落外道见中。所执虚空既无觉无知永不变易,便非佛说能受熏习之真心;虚空能量既非有情,不受熏习,如何可能感生众生造业受果?若能感生众生造业受果,则虚空能量应有变易;虚空能量若有变易,则应是无常。故真如非如虚空能量之完全无知,不然便同草木岩石。然因地真如阿赖耶识之无穷分别非五蕴见闻觉知之知。以上所述,即是佛斥胜性外道,楞伽诸经早已说明破斥,凡我佛子不应学此外道见解。以外道见破斥正法者,必堕地狱;于正法中加置外道邪法者必堕地狱。

《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此经文乃是佛门照妖镜,悟者皆应以此经文自我检查,若所悟本心不能与此经文完全符合,即非证悟,应重新再参。此经明明道「法离见闻觉知」,「不观是菩提」,云何此处又道「知是菩提」?故知此「知」不是见闻觉知或无念灵知的知,此知名为了知,即是《楞伽经》所说七种第一义之「慧境界」,此非凡夫及浅悟者之所能知,更非以无念无想之灵知心为悟者之所能知,误会虚空中之胜性能量为真如者更不能知此菩提之知。若以无念灵知心之知,强辩为「知是菩提」之知者,请问您悟后的灵知心能了知一切众生心行否?若悟后不能了知一切众生心行,则上座即非证悟,不应咨意评断诽谤善知识。

当知无念之灵知心在悟后亦不能了知一切众生心行,他心通亦不能了知一切众生心行,此是妄心故。唯有阿赖耶识本心之无分别智方能了知一切众生心行。此中密意不得明言,以免宗门永断,以免正法永灭。上座若矫辩灵知心即是菩提心者,因何维摩诘大士在此句前后合并而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菩提心既不会六入,离见闻觉知,当知不是灵知心。既然道「不会是菩提」因何又道「知是菩提」?《金刚三昧经》亦云:「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又云:「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上座所悟之真如本心若落于一边,不能与「非知非不知」两边同时完全相应者,或不能与「无分别智分别无穷」完全相应者,即非证悟,不应随意评断他人。若误评真悟之人,即是诽谤三宝,自赞毁他,舍报时地狱有份。

上座若道︰「不会是菩提乃指虚空之能量胜性无觉无知,如是菩提乃指虚空能量感生吾人能知。」则此矫辩,佛已被斥,设问「一异、业果、体用」等难,上座何不请诵佛示金言,而执意以遍满虚空之虚妄想像胜性能量为真如?

若虚空之胜性能量不在汝身中,则汝身应如死尸段肉,无所能为,用不离体故。若汝五蕴有所能为,则虚空胜性能量应在汝五蕴身中,体不离用故。若遍满虚空之胜性能量在汝五蕴身中,应十方世界唯汝一人能有所为,余人无此虚空胜性能量住彼身中故。故知「真如胜性能量遍满虚空而能感生一切有情身心之灵知心」之说法不能成立。

若道遍满虚空之真如胜性能量分成多份,分住有情身中,则此真如是可分割,亦落外道见。若道此能量遍满虚空中,十方有情皆由同一能量分出而有觉知,则十方有情之生命本体是同一个。既如此,则十方有情之心性智慧应皆相同,本体同故。若然,则诸有情因何有智愚染净种种不同?本体既同,则业缘果报应皆相同,应一人成佛时一切人成佛,应一人造恶业时一切人同造恶业,应一人受地狱报时一切人同受地狱报,应一人生于天界时一切人同生天界。若言有情众生皆由遍满虚空之能量胜性分来,便有以上种种大过。

若道一切有情之真如是各各有其独立之本体,非属同一个,则不应言遍满虚空。亦不应说为虚空之能量,若说为虚空之能量,则应遍满虚空。若各各遍满虚空者,一切有情真如本体应相杂相入,断无此理。若矫辩道「各有情真如体是虚空性,故皆能遍满虚空,相离相入。」则 一人解脱时应一切人同时解脱,一人死时一切人应同时死,一人生天时一切人应同时生天,一切人之真如(虚空能量)相杂相入合为一故,处所同皆遍满虚空故。故知有情之真如非遍满虚空之能量或胜性,而是各各住于身中,未到佛地八地以上,皆名阿赖耶识、如来藏、法身。《如来藏经》佛云:「我见众生烦恼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故。《大般涅盘经》卷30佛云:「众生我者不得如是从身而出,住在异处。」故本心不是虚空中之能量胜性。

是故「知是菩提,不会是菩提」乃指同一个本心---阿赖耶识。祂同时具足此二句经文之体性,不可分说为能知觉的妄心和不知不觉遍满虚空的本心。亦不可说「遍满十方虚空的本心不知不觉而能感生各人的妄心能知能觉」,若作此说,即是外道,佛已被斥。

若所悟本心能印证「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此一本心同时亦能印证「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两方面皆符合,乃是真悟,便知如来藏法身不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之能量胜性,一切有情各皆有其独一无二之如来藏,非与他人共有一个遍满虚空的如来藏。此如来藏在凡夫地及未到八地之菩萨皆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或阿罗汉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名为真如。

是故向心中深观而出现遍满虚空觉受境界之心不是本心,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不是本心,虚空中之能量胜性不是本心,散乱中及定中能观能看之心不是本心,都不是如来藏,不是阿赖耶识,而是意识心。凡我佛子若非修学禅定,而欲修般若禅者,万勿使用此种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免落境界之中误认识神为本心。误认识神故,永远不能出离生死,反将因此以有所得法而诽谤真善知识之无所得法,舍报时地狱有份,佛子务必戒慎恐惧才好。

****************************************

无念灵知是妄心,永无可能变为真心

复有佛子知见不足,读了义经时总是一知半解,误以为应向心中深观,向灵知心中找寻本心,便以为定境中的灵知心才是本心,误以为一切时中无觉无观远离能所分别的阿赖耶识不是本心,便不肯认阿赖耶识为其本心。于此心外欲另求本心,便错认定境中的寂照心、或无念灵知心为本心,欲将此妄心修成无分别无能所,以求解脱,此是舍本逐末。何以故?若将此妄心修至无能所无分别时,依旧不能解脱。若不弃舍此心,永远不离有爱住地,即使修得四禅八定,亦不能了生死。必须彻底了知祂的虚妄本质,方能识取阿赖耶识,将阿赖耶识中染污种子转化清净方能了生死。

佛子必须先识取阿赖耶本心,了知祂才是真正的主人,了知祂远离能所分别,了知祂毕竟空也毕竟有,了知祂能生七转识,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了知能藏能变及异熟真如体性,了知祂能生一切法,而一切法皆由祂的见分相分而来,了知吾人五蕴身心及六根所受一切六尘皆是自识所变,六七二识所成无念灵知因此而断我见我慢我贪我痴,转依无漏而得解脱,乃能使阿赖耶发起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而成佛,凡此皆须从阿赖耶本心下手修行,乃是大乘禅般若禅。若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欲藉定法转变六七二识所成之灵知妄心,使祂不攀缘执著者,此是定性声闻之修法,不是大乘禅法。乐修此法者即是定性声闻,不是乐修智慧菩萨,学人欲求智慧而非求禅定及声闻法,允宜明辨。

若欲将此灵知心努力修至无任何执着而得解脱者,应知灭七转识之理,则应弃舍无念灵知心方得解脱。然此是声闻阿罗汉,必取涅盘,从此永无明心见性之可能。此灵知心若能修至无任何执着的究竟佛或阿罗汉位时,祂依旧是妄心,依旧是六七二识,不可能转变为本心,取涅盘时尚须将祂弃舍,而安处于真如(异熟识)无所有境界中,方出三界。本心永远是本心,妄心永远是妄心。不论如何修行,无念灵知心永远是妄心,妄心永远不会变为阿赖耶本心。故不应由向心中深观的妄心中觅求本心,本心不在此妄心中,若向此能观所观的妄心中求觅本心,永不可得。

真觅得本心者,便知主客易位之道理。无念灵知之妄心总认为自己是主人。本心从无始劫以来,一向远离能所分别,不知自己是主人。妄心一向都在境界上有得有失,本心则一向无得无失,亦不知自己无得无失。开悟时明心亦呈无念灵知之妄心作用,灵知妄心开悟了,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客人;过去自以为是,处处作主,是愚痴无知,所以轮转生死六道。本心一向不作主,本来解脱,祂才是主人,祂一向无得无失。自己应依本心无住无求,亦不求解脱,方能了生死。灵知妄心一旦确认此一事实,便断我见我慢我贪我痴,从此转依而得解脱,此须依般若禅修行方能悟得。

若用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定法求悟本心,永不可得。除非善知识明讲指点或用般若禅之机锋方能得悟,但此是善知识之般若禅法,已非自己向心中深观之定法而悟。以此修定之法,自己无法证悟,虽因真善知识之助而悟,但无参究过程之体验,大多会怀疑不信,不敢承当真正本心。大多会转求定境,反而诽谤真善知识所悟不真,因此造地狱业。故学人慎莫以此修定之法当作般若禅来修,以免自误而又犯下诽谤正法之大恶业。

以上乃为辨正真妄而说明「灭七转识取涅盘」之道理,然末学一向反对学人取涅盘,一向主张应亲证涅盘而不取涅盘,回妄心之遍计所执性及依他起性而证圆成实性,证已远离圆成实性法执,方能成佛,方能广益佛子、住持正法,佛子勿以为末学鼓励学人取涅盘,并此声明。

**************************************

有所得法是妄心作用, 非证解阿赖耶真心

近有佛门外道质云:「月溪法师云:『悟后一切种子和盆托出』,故证解阿赖耶者应立刻有宿命通,若无宿命通,即非证解阿赖耶。」

辨云:一、三藏十二部经,不曾有佛菩萨说过「悟后一切种子和盆托出」,乃是此师所创造。除最后身菩萨外,一切人开悟时皆不可能具足一切法。而且世尊在此世间的示现,是先修成四禅八定而得神通,以神通降魔后才见性成佛,非因开悟而有神通。一般人开悟只是见道、入道,犹须「修道」,《楞伽经、楞严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说之甚详。开悟见道乃是《大宝积经》所说「一念慧相应」;五通乃因修定而生,非由慧生,与开悟不相干。故古来开悟之祖师无宿命通者比比皆是,著名者如玄沙师备、长沙招贤、伪山灵佑、赵州从谂、云门文偃、南泉普愿、归宗智常、黄蘗希运、无门慧开、大慧宗杲……数之不尽。若主张以有无神通作为勘验标准者,此人不是悟者,乃是追求境界等有所得法之佛门外道。若因月溪法师说「悟后一切种子和盆托出」而主张证解阿耶赖时应立刻有神通者,则月溪法师应有五通,因何他「悟后」一通也无?

二、得天眼宿命通者,乃是有所得法,证解阿赖耶是无所得法。若论五通,鬼神、外道、中阴身、畜牲等得五通者亦不少,然此是三界有,不离生死。若认为得宿命通等即是开悟证得阿赖耶,则有宿命通之外道、鬼神、畜牲、中阴等应皆是悟者,云何佛说彼等不得无生智?乃是未悟凡夫?大阿罗汉得六通者亦极多,因何佛说他们没有悟明心性、没有证得阿赖耶?

三、神通及观想觉观所得法,皆不离见闻觉知,非是真心之无功用行,乃七转识妄心作用,皆是有所得法。《金刚三昧经》心王菩萨言:「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必须悟得真心后,证得无所有觉、非知非不知之境界,然后安住真心境界,日久功深方能发起阿赖耶三昧而得出世间上上神通,此非鬼神外道得五通者所知,亦非一般悟者之所能知,何况错悟之人?然此三昧并非一悟便得,须悟后渐修,长久方得。至于悟后如何安住真心「境界」而修阿赖耶三昧,非本书之叙述重点,亦不可公开说明。末法众生因缘不具故,此是地上菩萨深密境界故,不应使增上慢人闻故。

四、综而言之,神通境界是三界中之生死法,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生死,是虚妄法。故《大般涅盘经》佛云:「善男子,虽因修习三十七道品,获得四禅神通安乐,亦不名实。若坏烦恼证解脱时,乃名为实。」


经云:「智慧度学人,神通度俗人。」若以悟后有无宿命通来勘验他人是否证得阿赖耶识者,此人名为修慧求悟,其实不是修慧求悟之学人,乃是修定求有之俗人,此人学佛之基本知见犹未具足,不应有开悟之因缘,若有善知识为彼明白指出其身中之阿赖耶识真心,此人必不能信受,亦因此诽谤正法,成就未来七十劫之地狱业。

五、有所得者即非觉悟。《父子合集经》卷20《尔时世尊语尊者舍利子︰「我今说此见真实性妙三摩地,若诸菩萨闻是法已,速能觉悟,到于彼岸。何以故?此三摩地明一切法自性非有无。补特伽罗无少法可得,若有所得,彼非觉悟。」》证知有境界有所得法皆非真悟,不离灵知心之意识境界故。

是故不应以灵知心追求境界,而应将本性清净而有染污之阿赖耶识中染污种子,经由断除一念无明,使其净化为清净心而发起无功用行功德,并非追求有所得、有境界之灵知心所能发起。悟后修道应往无相无所得及修除贪瞋痴慢疑之道路前进,唯有契合无相无为无所得法者,方能发起地上菩萨之大功德。故《华手经》卷一,佛云:「若有众生不信诸法空如幻化、无相无缘;是诸众生,佛不为师,非佛弟子。」远离有境界有所得法,不落于一无所有之虚空而证得无所有境界之本心者方是真正开悟,故《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佛云:「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初欢喜地。」佛子应远离有境界法,远离有所得法,若不远离有所得心,即使千佛出世为汝明说,亦不敢承当也。

《大宝积经》卷77「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本做何罪障,于一劫中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还退失?佛言︰富楼那,随逐依止恶知识故,又不能广流布法故,汝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还退失。」凡教人修学有境界法有所得法以为修慧者,以证得有境界法有所得法为证悟者,即是恶知识,初悟菩萨应速远离此类恶知识,以免退失菩提真心。

*************************************

「一悟即至佛地、见性成佛」乃是方便说,非究竟说

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又云:「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云:「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今有一般迷人,妄想一悟成佛,乃引述上开坛经之方便说法,以证明月溪法师所说「悟后一切种子和盆托出」之邪说。殊不知坛经所说只到见性为止,见性后应如何修到究竟佛地?则不曾着墨。而上列所谓「成佛」亦只是方便说,乃是理上的佛,非是究竟佛。有经为证:

《父子合集经》卷20《佛云︰「大王,何谓佛法?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时净饭王闻是说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众生皆应是佛。」佛言︰「大王,众生不住颠倒见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但依俗谛推求诠表,非胜义谛作是说也。」》坛经所说「一悟即至佛地」亦复如是,但依俗谛推求诠表,方便说为佛,非依胜义谛所说究竟佛也。故六祖所谓「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非是究竟佛也。

譬如坛经亦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是否便可拨无东方琉璃光土?便可拨无西方极乐净土?坛经又云:「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是否便可拨无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等?坛经又云︰「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是否便可拨无观音势至释迦弥陀?便道世间没有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及释迦佛阿弥陀佛?

今时迷人不明究里,妄想一悟成佛,乃将六祖之方便说,误作究竟说,用来证明月溪法师之邪说,以遂行否定正法之目的。若「悟后一切种子和盆托出,一悟即成究竟佛」者,吾今请问所有认同此说之「悟者」︰汝今既悟,汝心中之一切种子功能现前否?汝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现前否?汝四神足、四无所畏、四无碍辩现前否?大迦叶尊者乃至六祖究竟已悟末悟?若已悟,因何不成佛?佛因何授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若大迦叶尊者等一脉相传诸祖未悟,因何递传衣钵?二祖慧可究竟已悟未悟?若道未悟,达摩因何传付衣钵及《楞伽经》印证?六祖惠能究竟已悟未悟?若未悟,因何得传衣钵?若未悟,汝因何引述六祖坛经作证?若已悟,因何未成佛?六祖若已成佛,则佛授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便成妄语。请问︰佛是妄语人否?

上座既已证悟成佛,还能答吾上开诸问否?若道未悟故不能答,则未悟之人不应以凡夫意识擅自解释悟者所说法,非汝证量故。身未证法而妄说正法、否定正法者,必堕地狱故。末学为上座思虑及此,每每手脚捏冷汗,上座应为自身利害,切实深思方是智者。(完)



附录一 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


古来多有大知识以证得定境为悟者。于今末法,似此流类更多于昔,每以悟道圣者自居,追求境界以为证悟,反多方非毁真悟者无所得、无境界之真解脱或无生忍为非悟。以定境之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诽谤正法,违背了义经典之圣教量,成就地狱重罪。以现在学佛弘法之善因而得将来地狱恶报,令人悲悯。以悲心故,特为此类人概要说明今时人以定为禅之各种层次,用供诸方知识学人省察思惟。若能虚心比照圣教量,深入思惟整理,自解前非,亦教他人远离以定为禅,从头再参,方可远离地狱重罪。此生若有悟处,便可永离三恶道,最迟者七次人天往返,亦得究竟解脱,不亦乐乎?


兹略述以定为禅之十种层次于左:

1.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观之心为真心。

2.以法定心:以数息、念佛、忆佛、观心、内观,或其它方法摄心而定住之心为真心。

3.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此境界犹有观照寂照,不离知也,犹是妄心。此中有十余种定境变化,皆幻而不实,执即着魔。

4.遍满虚空︰于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中,定心扩散,便以出现遍满虚空境界之心为真心,不离有所得有境界法,仍是妄心。

5.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在欲界定中舍弃觉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

6.初禅善根发︰于未到地定中,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亦是定境非悟。此定有四种不同︰进分、护分、达分、退分。从头部发起者,十有九人退失此定。

7.虚空粉碎︰此亦初禅中之定境觉受,不久即失,非是证悟。修定者应舍身乐,续修二禅。

8.大地平沉︰仍属初裤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身乐。此乐微细常住,非如善根初发后粗乐之必须提心方有乐触。

9.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

10.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

以上乃个人修定之体验,皆属禅定有境界法、有所得法,非般若禅、祖师禅,不能发起智慧。若以证得上开一种或多种定境之心而自以为悟者,乃是错悟,是以定为禅。若因此而以证悟者或圣人自居,便成就大妄语地狱业。

尔来多有邪师以定为禅,不知禅—开悟是般若智慧,与禅定不同。智慧无境界,无所得,乃是究竟了义之佛法。禅定则有境界,有所得,通外道法,须以般若慧为前导,乃能了生死,兹略分述如下:

禅定之法皆有境界、有所依、有所住、有入出,境界分段故。前时入某境界、后时出某境界;前时依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前时住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生时依某境界、死时舍某境界而别依业力所生另一境界。皆是境界分段之出入依住,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凡有境界可入、可出、可依、可住者,必因心外之身根缘境变化而散坏。

所依境界是由六根及六识配合而生,意识于诸境界分段计着。然六识之产生,乃因阿赖耶所变内六根接触外六尘而生。众生若死,五根必坏,末那因此不触五尘,意识则消灭;意识若灭,则生前所依所住之一切定心定境及广大神通皆归幻灭。死后意识灵知心消失,只余末那及阿赖耶识,此时即由阿赖耶识中之一念无明烦恼感生后有,则必随业受生,不舍所依境界故。

五逆十恶、诽谤正法者,舍报时连后悔时间都没有,立刻入地狱。彼时无中阴,往生极速。行善而贪福德、念念不忘者,舍报便见宫殿天女、受生欲界六天。身口意不一致、阴险狡辩之人,则有中阴,业风所吹,思欲寻觅无人暗处藏匿,藏已安稳,待出生时方知身为毒蛇。持五戒、不妄语害人者,必有中阴,便见未来生父母和合,因欲起颠倒想,便入胎,重新生而为人。见道之人若已断尽贪瞋及五上分结,因菩萨愿故不取涅盘,或生色究竟天宫,或生诸佛净土,莲花化生。若末断尽贪瞋,而不欲生天或求生诸佛净土者,舍报必有所依,必有中阴,一念无明未断尽故,亦受后有。

何故必受后有?一念无明未断尽故。中阴之身已无末那经由接触法尘所生之灵知意识心,仅余末那识作主,然末那识不能思惟分别观照,须依末那附生之微细意识做简单之观察,非如生时能做思惟分析,故中阴身之末那皆依生前之习气种子而行,由一念无明烦恼而引其受生。故一切灵媒乩童皆曰︰「死人憨直。」无意识,不能思惟分析,秉其生前习性而为故。

近年每有佛门外道说言︰「悟后应另有一个清净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此种人所悟不真,不明佛法,乃外道见也。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大宝积经》卷85佛云:「亦无蕴界处,生于无所依,如是佛法身,非五眼能见。」

断尽一念无明者方能无所依,无所依方是究竟法。无所依、无所入、无所得,是证涅盘圣人阿罗汉及八地菩萨境界,此境界无境界,方便说为「涅盘境界」,此中空无所有、一无所依,方能不受生死。涅盘者断尽六七二识之执着,六七二识对祂们自己之执着断尽,则不受一切境界,弃舍灵知心,灭尽六七二识而入涅盘,出三界生死。

今有佛门外道,不明涅盘出生死之道理,乃大声疾呼,劝人悟后应觅所依。因其能言善道,竟能蛊惑多人跟随。彼等妄想以思惟灵知觉观之心而取涅盘,此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凡夫外道邪见也。

若有境界或某一种心可依者,皆不离意识之依他起性及末那识之遍计执性,不离此二识二性而欲出离三界生死者,乃痴人说梦,具足外道见,不明佛法之人也。欲出离生死者,应舍弃自己(六七二识),余下阿赖耶识,不复出生六七二识,不再有中阴。阿赖耶识无能所分别,亦不攀缘,无知无觉无境无想无受,永不起念,即是涅盘。

然涅盘之证得实无所证,为凡夫方便说为涅盘。涅盘境界实无境界可入,为凡夫方便说为入涅盘。涅盘是无境界、无所依、无所得空,为凡夫方便说为涅盘。欲证涅盘者须断尽一念无明,不断尽一念无明而欲以六七二识之灵知心入涅盘者,乃愚痴人。六七二识之灵知心不灭,则一切境界不灭、一切所依不灭,乃是有「我」。 「我」不能取证涅盘,将「我」舍弃,方能取涅盘,取涅盘即是无所取。若不肯将灵明觉知而能作主的心舍弃,而妄言「应觅所依、能了生死」之人,不离「我、我所」见,则具足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乃具足凡夫,见一处住地犹未能断,而妄言已断爱、色爱、有爱住地,妄言能了生死,乃大妄语人也。

此等人不知定学慧学之不同,妄将定境所得置于慧学之上,便以定境修证,而推翻慧学无所得法,违背及诽谤世尊圣教,妄以有所得有境界法,误作慧学(禅)之更高修证,误入歧途犹不自知,更欲引导他人走向歧途,轮回生死。无智佛子,乐求有境界有所得法,便欣然信受随学。诸祖常云︰「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有智佛子,应深入经典,慎思明辨,勿随佛门外道执着我见而妄言证悟之人修学有所依法、有所得法、有境界法。

佛子求悟、或求了义之智慧者,切忌以定为禅,请依拙著《禅—悟前与悟后》及本书(正法眼藏—护法集)等知见及功夫而修。末证上开定境而暗示他人,谓己已证,亦是妄语,学人慎之!

末学 萧平实 谨白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