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 正 -----28

 

28. 上平居士云:【更为大谬的是,萧要求修行者直接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修行的因地真心。萧可曾知道,何等人可以亲见第八阿赖耶识之微妙行相?清楚明了第八阿赖耶识微细行相,究系何等境界?萧难道不知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之理?《楞伽经》云:「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大乘起信论》亦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佛唯穷了。」阿赖耶识奥妙深邃,其行相非凡夫外道、乃至二乘圣人所觉知,地上菩萨也只能渐分证知,究竟了知并转净者,唯佛能耳。萧要人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不是强人所难乎!

萧之所以这样讲,乃是由于他把见性开悟等同于证转第八阿赖耶识。实际上,见性开悟只是正修之始,离证知和究竟净化第八阿赖耶识,尚有相当之距离。二者不是一回事。登地菩萨见道之后,始入修道位,恒住真如三昧,渐净藏识习气种子,分断俱生我执和法执,分净分证第八阿赖耶识,至佛地始能究竟悟达、圆观第八阿赖耶识如掌中果,未到究竟地之前,只能是分证分知。萧先生云何在这里倒因为果,强人所难乎?】

略覆:《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佛世尊于此段文中,详细解说,如来藏是一切善不善法之因,能使得众生因此而生六趣色身。有智之人,能见不生灭,亦能见诸法之生灭不实;愚痴凡夫唯见生灭法,而不知生灭法是生灭法,执着为不生不灭法;由此缘故,不识不生灭之涅盘本际。如来藏又像个伎儿一般,变现种种诸趣,但是祂本身却是离我、我所。凡夫愚痴,由于不觉之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计有作者,于是生无明住地,使得七转识如海浪般,滔滔不绝出生,所以就有了见性、闻性…知觉性不断出生,所以就不能出离三界生死。即使是凡夫愚人之无明七识海浪波涛汹涌之际,如来藏仍是自性清净,无有垢染,离于无常,离于我、我所。凡夫众生由于不实之虚幻想,取种种境界,计着种种名相,不知道一切自心所现色相皆是唯从自心如来藏所现,皆只是自己之内相分耳;由于不知道的缘故,众生在此中为「名、相」所缠,念念贪着,念念生灭,使得七转识漩复不停。

声闻缘觉因修行故,断灭诸受诸根的执着,入住灭受想定中,谓是善于真谛解脱者,但仍不能断除七转识之流注生灭,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七转识流注生灭的断除,不是声闻缘觉所行的境界,他们仍旧落在阴界入之中,以为阴界入在外相上实有,而不知其实皆是自心如来藏所出生者,所以恐惧来世的阴界入,而不敢再发愿受生度化众生、住持佛法,所以舍寿时必取无余涅盘。因此真正的佛法修行之道,是亲自「见如来藏」,也就是亲证阿赖耶识,然后了知五法三自性,因此之故「人我、法我」之见则灭。由此见道之功德,次第转进,直至八地不动地;八地菩萨一切意识相应之微细烦恼障永不现行,意识相应一切相土所知障亦悉永灭,无有随眠。此菩萨犹有意根相应之微细所知障在,故须转入九地修道。九地之入地心菩萨及住地心菩萨专修力波罗蜜,破所知障之四无碍解障碍,证得四种无碍,所谓于法自在、于义自在、于词自在、辩才自在;以具此四种自在故,满足力波罗蜜,成九地满心,名为大力菩萨。

大力菩萨于真如之三解脱门中,尚有俱生一分所知障,令彼不能于一切法得大自在,障碍十地所得大法智云,亦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与能起事业;若断此俱生一分所知障,即能发起十地大法智云功德及大神通力,入十地心。大法智云谓真如实际及缘于真如之般若慧;真如实际即是守一心如,缘如之慧,即是虚空解脱与金刚解脱也;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谓诸总持门及诸三昧门,即是般若解脱也;得「大法智云及其所含藏」之菩萨能起大神通,此大神通即是「大法智云及所其含藏」之能起事业。菩萨如是修者,能得佛加持而成就十地满心功德。

十地菩萨复于十地所余俱生微细所知障及任运烦恼习气种,现前观察,分分断除而入等觉位;降神母胎受生长大出家修行,于金刚喻定现前时永断无余,成三界尊,入如来地。因此上平居士所举《楞伽经》中所云:《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者,乃如来境界,不是初证得阿赖耶识及进修之境界,也不是佛地前诸菩萨庵摩罗识(异熟识)之境界。但是上平居士对此有何所知?枉费平实先生逐册寄赠著作。

平实先生一向开示:「明心见性只是修道之开始而已」,决不曾说过明心见性,亲见第八阿赖耶识,能亲领受其微妙行相者即成究竟佛,有诸已流通法宝三十余册,可供一切人检验,未曾如上平居士所诬说者也。平实先生所说是否真实,诸书俱在,迄犹可稽,不同于上平居士所诬责者;上平居士此段文句实是嫁祸栽赃诬责之词,非真实语也!

上平居士对于「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之理,也是笼统模糊,不能理解。今为救拔上平居士出离邪见谬见故,说明如下。佛子初次明心开悟而转识成智,唯是下品转而已;亦是唯有第六识转生妙观察智,第七识转生平等性智,前五识及第八识皆未生智。七地入八地时唯有中品转识成智,亦是唯有六七二识转生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尔,五八仍未转生。释尊修行直至三大阿僧祇劫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降生人间、婚娶、出家、坐菩提树下,于夜后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时,六七二识方得转生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异熟流注生灭断尽,第八异熟识顿现大圆镜智,改名佛地真如,然而犹未成佛;犹待随后旭日出前之目睹东方明星,眼见佛性时,方使前五识顿生成所作智,而名成佛。因此,并非六住菩萨初悟而入七住时即得成佛,亦非凡夫初悟之因地真如得名诸佛果地之真如。于断尽一念无明现行以前,第八阿赖耶识之执藏行支异熟果体性仍未断尽故;八地开始之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以前,所知障中尘沙上烦恼断尽以前,第九异熟识 (阿赖耶识于八地以上改名第九异熟识) 之异熟种子流注生灭变易仍未断尽故,皆不得名为第十无垢识真如。唯有佛地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及所知障所有过恒河沙数上烦恼以后,才具有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才能成佛;这才是真正「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之正理,上平居士知否?

上平居士摘录《大乘起信论》一段文字:「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地,不能尽知,佛唯穷了。」此论另有一译:「无始无明熏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唯有如来能总明了。」

这段文字的真正意思是:因为无始无明之熏习所现起之阿赖耶识,其中的真实义理,非诸凡夫及二乘之智慧所能知晓、所能亲证。胜解行位(亦即破参明心)之菩萨,由于亲证阿赖耶识的缘故而开始正确的学习及观察,所以才有殊胜的解行,才能进修一切种智;经由这种相见道的观行而渐次迈向初地。这种「无始无明熏习所现起的第八识如来藏」,初地的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进修到菩萨究竟地的等觉地时,仍然未能完全尽知,唯有佛如来能全部明了。意即:如来藏自体本性清净,却由于无始无明故及一念无明熏习之故,而有污染的七识心生起;虽然有染污的七识心生起运行,但如来藏本体在三界中配合七识染污心运作时,仍是保持原有的光明洁净,不曾改变其清净光明的体性;又因为本性无分别故,所以才能出生一切境界,而本体仍然恒常无有变易。众生因为不能觉察到这个唯一本觉法界的如来藏,所以,和众生的见闻觉知心不相应的无始无明就一直存在,就不断出生七识染污心。如是之义甚深极甚深,唯佛能完全了知,不是其余诸人所能完全明了,等觉菩萨能知多分,初地菩萨能少分知,七住菩萨证得如来藏时所知更少。虽然如此,但七住菩萨所知者,已经不是二乘阿罗汉所能臆测者,未断我见而执着离念灵知意识心的凡夫地的上平居士,更如何能知?竟敢写作如是谤法及谤贤圣之文章,毁坏正法。

上平居士又云:「阿赖耶识奥妙深邃,其行相非凡夫外道,乃至二乘圣人所觉知,地上菩萨也只能渐分证知,究竟了知并转净者,唯佛能耳。萧要人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不是强人所难乎!」此段文字斥责平实先生者,亦是严重误 解 后所妄责者。《解深密经》中 佛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者即是阿赖耶识也。

佛子欲求明心证真 -- 觅得阿陀那识,非是易事,因为阿陀那识行相深细,慧根不利者皆觅不着;初明心证真之人,闻 平实先生详细之说明时,犹有不解者,何况未明心之人而能闻之即解?由于甚深细故,佛于未悟凡夫及二乘有学无学愚人,悉不为彼开示演说,唯为菩萨中已经明心证真者说之。 佛意乃是:「我若说阿赖耶识即是真实心,其奈识体中仍然带持流转生死之种子;如是有漏种子若不勤修而断除者,悉将随波逐流、轮转生死。但是,我若说阿赖耶识非是真实心,则众生必将弃舍阿赖耶识心体、否定阿赖耶识心体,不肯承认阿赖耶识心体就是真实心,因此而向外驰求、另外寻觅真如心体,则将成为心外求法的外道。」凡此所说,皆因宇宙生命本体之实相—第一因阿赖耶识及其所藏一切种,究竟了义而且甚深极甚深,虽有佛所施设之种种言论及偈颂反复宣说,末法众生仍是诸说纷扰,无法得其意旨。必须依止善知识而证得阿赖耶识以后,继续依止善知识而进修相见道等法理之后,方能渐渐发起别相智…等后得智,才能次第进修而进入初地。

平实先生证得阿赖耶识之后,渐渐发起往世所修之智慧;复又进修而贯通三藏法义,发起道种智,将凡夫众生如何成就佛道之次第及内涵一一铺陈开来,祈愿有缘佛子或可因此而入得门来,开始「成佛之道」之修行。而此「成佛之道」之初步,即是开悟明心,即是亲证阿赖耶识;由于亲证阿赖耶识故,开始了知法界之实相,证知一切法界都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开悟明心而证得阿赖耶识者,方始进入「内门修六度万行」的见道位;依此明心之功德,次第精勤进修,由七住位始,渐次达见性十住位,复因眼见佛性而满足十住位,再经十行位、十回向位之进修而入初地、二地、三地……,乃至等觉、妙觉、而成就佛道。如是之开示,完全同于诸经佛说,有何疏漏之处?容得上平居士大声挞伐呢?

大乘佛法之修道入门之见道,难道不是从亲证阿赖耶识开始吗? 平实先生令诸学人努力求证阿赖耶识,有何过失呢? 若未亲证阿赖耶识,如何能对大乘般若生起殊胜之解行?不能生起殊胜之解行,要如何进修佛法呢? 未证得阿赖耶识者,又如何能进修通达初地之无生法忍呢? 不能通达初地之无生法忍,如何能知佛道十地及等觉地之修行内涵与次第呢?因此, 平实先生苦口婆心,劝勉一切行者:「若要成就佛道,当明佛道次第;欲明佛道次第,当证初地无生法忍;欲证初地无生法忍,当先亲证本心阿赖耶识;欲证本心阿赖耶识,当依止真悟之善知识,建立正确之知见与功夫;欲依止真悟之善知识,当于正法生起正信,莫诽谤真悟之善知识,并应一心虔恭而寻求。」

若有人福德资粮具足者,今世当得值遇大善知识,并能常随左右,亲承修学;若如上平居士者,不仅诽毁真善知识之 平实先生,更是曲解 佛世尊所开示之法义,如是之人,欲求得遇真善知识,恐怕要等待百千万劫之后了。何以故?因为上平居士谤佛、毁法、谤胜义僧故,阿含诸经中说「妄说佛法者即是谤佛」故;此世命终,当堕地狱,受无量劫地狱果报;地狱出已,复受饿鬼、畜生果报;各百千劫报尽重新生而后为人,仍有余报:诸根不具,盲聋喑哑,前五百世生在边地、不闻佛法;为人五百世以后方得重新听闻佛法。

在人间初闻佛法开始学佛之后,又因往昔诽谤正法之习气种子,深种于阿赖耶识中而不曾忏悔消除,所以不久之后再闻所未曾闻之微妙深奥正法时,复又不能生忍,又起诽谤之心,复造诽谤之恶业……,如此轮转不息,世世少乐多苦,难可出离众苦,诚可哀哉!但愿上平居士于命终之前,能当众发露忏悔、后不复作,否则未来无量世之果报将惨痛无比呀!为什么呢?因为上平居士既知阿赖耶识极难亲证,而 平实先生今已亲证,并已教导许多弟子亲证,非是虚言;复又教导弟子进修一切种智,教导大众如何迈向初地…等等,正是《楞伽经》所说之利智菩萨。上平居士由于慢心所障故,不服平实先生,妄加诽谤,不是有智之人。

上平居士云:「萧之所以这样讲,乃是由于他把见性开悟等同于证转第八阿赖耶识。实际上,见性开悟只是正修之始,离证知和究竟净化第八阿赖耶识,尚有相当之距离。二者不是一回事。」然而平实先生从未曾讲过「开悟见性即是究竟净化第八阿赖耶识」之语,有诸已出版之数十册法宝可供诸方检阅,所以这只是上平居士之栽赃嫁祸之语。 平实先生亦未曾说「见性开悟等同于证转第八阿赖耶识」之语,如今上平居士诬赖平实先生曾经主张「见性开悟即能完全转化第八阿赖耶识的染污识种」,此乃诬篾不实之词。

平实先生在所有著作中,总一再叙述:明心亲证阿赖耶识乃至眼见佛性,都只是般若之总相智、都只是根本无分别智而已;尚未于悟后起修,尚未发起般若别相智时,又何能了知般若一切种智?何能圆满具足成就佛地一切种智?是故平实先生不断开示别相智与一切种智,教导弟子大众进修别相智及一切种智,所以开出佛道之次第: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若曾主张一悟即可净尽阿赖耶识中的所有种子,又何须开出如是佛道次第表?又何须将明心定位在第七住位?又何须将眼见佛性定位在第十住位?又何须教导大众进修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及一切种智?可见上平居士是为了维护藏密邪法而故意扭曲平实先生之意旨。这不是诚实的人所应当作的事,因为平实先生交代会中同修,于每一本书出版时,都曾寄赠与上平居士,上平居士不可托词说他不曾读过「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不可托词说他不曾读过平实先生书中所说如是内涵啊!所以上平居士如是不实诽谤,只是故意颠倒是非而作的无根诽谤啊!

平实先生所教导于我等大众者,乃是明心及见性之总相智,悟后还教导我们进修别相智及一切种智。如是三智名为大乘第一义谛之智慧,函盖一切佛法。而第一义谛智慧则以自心藏识(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若不触证第八识,皆唯能于外门修菩萨行,不能进入第一义谛实证智慧境界而生般若慧,永劫不能进入修道位,更不可能成佛,是故二乘定性无学及大乘通教无学菩萨,皆应回心转入大乘别教修学般若。欲修般若,必须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当以禅宗参禅之法而修。一旦悟入,即可循序渐进,一世便超第一无量数劫,入欢喜地,欢喜无尽。此即是证得阿赖耶识以后之悟后起修,仍是漫漫长路,岂是开悟见性即成究竟佛呢?

另则,上平居士亦将「证知阿赖耶识」和「究竟净化阿赖耶识」混为一谭,实有大过。「证知阿赖耶识」只是七住位菩萨明心时刚触证阿赖耶识而已,于阿赖耶识之体性及行相,了知仍然极为有限,因此须于悟后追随大善知识修学般若别相智;依般若总相智,多方领受及体验藏识之中道性,因而发起如《大般若经》所说之种种别相智,因之而起胜妙之中观智,即是种智中所说大乘相见道之后得无分别智。此后复学般若种智,即依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之一切种智,于未圆满具足一切种智之前名为道种智,即是诸地菩萨无生法忍之智慧;圆满具足则改称为一切种智,即是佛地之智慧。佛地证得一切种智具足圆满者,才是「完全净化」、清净圆满之阿赖耶识之果地 -- 佛地真如之无垢识,是故,上平居士误以为「亲证」和「究竟净化」是同一回事,实际上却是天壤之别,有智之人见其所言,皆必窃笑不已,谓上平居士之佛法知见真是错得离谱!

上平居士云:「登地菩萨见道之后,始入修道位,恒住真如三昧,渐净藏识习气种子,分断俱生我执和法执,分净分证第八阿赖耶识,至佛地始能究竟悟达、圆观第八阿赖耶识如掌中果,未到究竟地之前,只能是分证分知。萧先生云何在这里倒因为果,强人所难乎?」上平居士谓「登地菩萨见道之后,始入修道位,恒住真如三昧」,此语破绽百出。首先,明心仅是别教七住位,见性则是十住位,依上平居士所言者,则明心见性即应是登地菩萨,此言其实乃是大妄语也。《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三、见地及通达地。四、修地。五、究竟地。」根据 弥勒菩萨此一开示便知:明心见性乃是见道。见道之前应先修集各种福德资粮,称为资粮地或资粮位。资粮位修习满足之后,还要修四种加行,加行满足之后才可能见道。

明心后进入见道位,又称见地。见道后深入整理通达即是通达位,通达之后生起初分道种智时才算是初地,仍属于见道位。明心与见性都只能算是见道,特别是明心亲证真如阿赖耶识时,只是见道位中的真见道而已,并不是上平居士所说的初地菩萨;所以明心时也只能断除烦恼障中的见道所断烦恼,仍不能顿断修所断烦恼,甚至于所知障中的见道所断惑,还得等到悟后历经 23 心的观行及修行以后,才能断尽,才能进入初地。所以悟后须进入 (二乘法的) 修道位,历缘对境中修除断所断烦恼 (修所断烦恼) ,并随大善知识熏习一切种智而成就初分道种智,永伏 (断) 三界惑令不现行如阿罗汉而成就性种性,以弘法护教救护众生种种事行回向佛道而成就道种性,并于 佛前勇发十无尽愿,如是方能成就初地初心之无生法忍,才能进入大乘别教的修道位中,才算是初地菩萨。并非上平居士所误以为的「初悟时即可成佛」,平实先生从来不曾这样宣说佛法。

复次,如来无上正等菩提功行圆满,上品转识成智 -- 第六识起上品妙观察智,第七识起上品平等性智;前五识起成所作智,第八识起大圆镜智—此是如来自觉圣智境界,能令第八识真如与别境五心所法及善十一心所法相应,任运圆成利益有情、成熟有情等事业,于己皆无功用。如是真如境界,常住寂灭状态而于一切六尘都如如不动,远离三界六尘诸法而起诸性用,方可名为「恒住真如三昧」;非如上平居士所言:「菩萨见道即是登地菩萨,入修道位者即可『恒住真如三昧』之中」,所以上平居士的佛法知见违背真实佛法,真是南辕北辙;行门与内容亦无所知,所说莫名其妙。

至于断执方面,上平居士之误会极大;详细说明如下,以利益学人,增益佛法知见。《成唯识论》卷一,云:「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所受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有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此即说明:分别我执唯在第六意识中,因为恶知识、错悟之佛法老师之邪教导而生。此分别我执既因邪教导而生,则因迷信权威故而振振有辞,犹如上平居士之不信平实先生所说诚实语;如是分别我执之行相极为粗猛,但只要能获得亲证阿赖耶识之明心初见道功德,则能在大乘法中观一切法空,能在二乘法中观一切众生空,由这个明心所悟得的真如之理,即能除灭上平居士这种粗猛之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则是由于无始劫以来,自我不如理作意之观察串习而生,体相隐微,故比较难断。要在见道之后的修道位(二乘自一来乃至阿那含果,菩萨自初地住心至七地心)中,数数不断的精进,修习胜过见道的我空观智,到八地心时才能把这二种俱生我执除绝灭尽,然仍有我执之习气种子待除。

《成唯识论》卷二,云:《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心自相,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譬如上平居士误执眼识之见性、耳识之闻性…乃至意识之知觉性作为法界根本,堕于蕴处界相之中,以眼等六识所生法作为实体法,乃是由于邪教导的缘故,而在意识心上生起误执) 。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譬如上平居士误执离念灵知为实相心,即是因为邪教导而对离念灵知起自心相,执为实法) 。此二法执,粗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如是所说一切法执,自心外法,或有或无。自心内法,一切皆有。是故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故世尊说:「慈氏当知: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是故我执与法执,都不离依他起性;都是在依他起性之意识心体及其所生法相上,由于邪教导所生对于佛法之误会而起执着。这种法执,在初悟明心而证得阿赖耶识时,仍然不能一时便断;所以有人福德慧力不具足时,就会因为大名声的恶知识著作的邪教导,而生起如是法执,便会退转而否定所悟得的阿赖耶识。这就是因为邪教导而产生的意识分别所生的法执,这种分别法执的断除,要到初地入地心时方能断尽。

俱生法执,行相非常微细,所以极为难断;必须从初地开始,一地一地的数数修习殊胜的法空观,一直修到十地后金刚身,才能够究竟除灭。分别法执,唯在第六意识中,行相粗显,所以比较容易断除;只要进入初地菩萨的阶位,观察一切法空真如,就能够除灭。

是故,一切佛子见道明心之时,即能断除分别我执;而分别法执,则须于悟后精进修行,至初地始能除灭。至于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则须在见道之后的修道位中数数修习,至金刚心后才能完全净除。上平居士所云:「……渐净藏识习气种子,分断俱生我执和法执,分净分证第八阿赖耶识,至佛地始能究竟悟达、圆观第八阿赖耶识如掌中果,未到究竟地之前,只能是分证分知。」此段倒有一分是如实语,但是也有极大的错误。

一切佛子明心见性之后,始入真见道位,复经相见道位的观行修行以后才能进入初地通达位。在初地的住地心中,进修百法明门…等,才能进入二地至等觉位之修道位,乃至经由妙觉位之百劫专修福德,然后才能进入究竟位,成就佛道。但是上平居士的前提却错得离谱,而此段语句中亦有过失;一者,咎在上平居士以为真见道(明心见性)时就是登地菩萨,所以起先一步之错,便导致后来满盘皆输。因此欲修学成佛之道者,应当先随真善知识修学,先求明了佛道之次第与内容;明白佛道次第与内容以后,便知必须进修禅宗之禅,必须亲证阿赖耶识,才有可能进入内门修学佛法,才有可能在未来多劫以后进入初地;不可如上平居士马牛不分,含糊笼统而欲求佛道,百千劫以后仍当在佛门之外也。

二者,亲证阿赖耶识者,没有分证之事,一切学人破参而亲证阿赖耶识之时,都是证得心体的全部,没有地地分证之事;唯有阿赖耶识体中所含藏一切种子之证知,方有分证可言;一切亲证阿赖耶识心体之人,都是在明心之时全体亲证,绝非上平居士所臆想的初地证一分阿赖耶识心体,二地再证一分阿赖耶识心体…乃至十地满证全体。由此可以证知上平居士根本不曾证得阿赖耶识心体,根本不曾进入大乘佛法的真见道位中;又因为落在离念灵知心上,误执离念灵知之意识体性为真如心,根本尚未断除我见,仍是凡夫位的学人;如此之人三乘见道都无,只是凡夫人,尚在外门修学佛法,如何竟敢无根诽谤亲证般若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之平实先生?

上平居士此段说法有极大过失者,是因为上平居士主张:「分净分证第八阿赖耶识、诸地菩萨地地分证阿赖耶识之一分」,然而诸地菩萨分证法身,绝非地地各证一分阿赖耶识,而是在七住位明心之时,已经证得阿赖耶识心体之全部,所以一切七住菩萨都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之全部,而非只是局部,由此可知上平居士根本不知法身亲证之理。

阿赖耶识固然即是法身,然而诸地各证一分真如者,不可等同各证一分阿赖耶识心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初地到十地菩萨所证之法身,名为五分法身,不是上平居士所想象的十分法身。五分法身是指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七住菩萨亲证阿赖耶识心体之全部以后,名为真见道,已经触证阿赖耶识心体的全部,所以说这个见道是真见道;但是这时也只是知道心体的体性而已,却仍然不知道心体里面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内容,所以还没有发起一切种智的少分 -- 还没有道种智,不许名为初地。

在真见道的这个七住位中,也还没有完成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的一成,得要悟后进修到初地的满心位时,才有十真如中的一成,所以说他还没有证得十真如,所以说他还没有证得初地真如。必须悟后起修而生起五分法身 -- 虽然初地的入地心还没有获得五分法身的十分之一功德 -- 但是已经有了雏形了,才可以说是证得初地果位。初地菩萨还得进修百法明门,努力修行而增长五分法身,使其发起佛地真如性的一成,名为证得一分真如,才能成为初地满心的菩萨。所以法身固然就是阿赖耶识,但是「证得法身十真如的一分」,或「证得法身真如的全部」,并不是上平居士所误会的:分分证得阿赖耶识心体,到究竟地才证得全部法身阿赖耶识。而是将五分法身的功德分分发起,到究竟地时圆满具足,称为十真如修证圆满;所以上平居士所说的「地地分净分证第八阿赖耶识」的说法,其实已经证明他实在不懂真如、不懂阿赖耶识的亲证、不懂五分法身与阿赖耶识间的关系、不懂佛菩提的内容、不懂佛道的次第。

上平居士完全不懂我们十余年来跟随 平实先生所学的佛法内涵,完全不懂佛菩提的内涵,却有胆子为了维护藏密及元音老人的错悟邪见,而出头诽谤正知见、正证、正行、正弘佛法的平实先生为毁法者;却正好证明自己才是毁法者,所说所作种种行为,都是正好在破坏 平实先生所弘传的 佛的正法,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 p327-347